你嚮往怎樣的老年生活?想避免晚景淒涼,先從這3件事做起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你嚮往怎樣的老年生活?想避免晚景淒涼,先從這3件事做起

人近中年是一種什麼感覺?
就是不願再一條道走到黑,而是頻繁地想要「平衡」。對許多事有了敬畏感,相信前世今生以及命運——這些年輕些時不屑一顧的東西。
還有,開始常常思慮,當老之將至,該何去何從?

2050年,我67歲了。膝下只有一女,取名「逍遙」,長大後隨侍在我們身邊的概率,大概等於零。
腦補一下,周圍1/3都是老年人的場景(去那種社區超市就可以提前感受)。
第一反應是,我女兒將來所見的那個世界,是不是一派暮氣沉沉,斤斤計較?

如果不能伴隨著智慧和安詳,那樣的老年生活,不值得一過。
年老和智慧的正相關,只出現在神話故事裡──仙風道骨,白眉飄飄,面容安詳,透著智慧的光芒。
可現實是,智慧從不是一件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東西。

我嚮往怎樣的晚年?
沒有比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裡的津端夫婦,更讓我怦然心動的老人了。
修一和英子是一對相伴了65年,過了40年田園生活的夫妻,在日本被冠以「現代陶淵明」。
90歲的修一在幹完農活後酣甜的午睡中長眠,87歲的英子穿著黑色連身裙和黑絲襪送別他。
長達半分鐘修一遺體的鏡頭,看得沒有半分不適感,輕柔柔的,讓人覺得死亡是一件極自然的事。
修一說:「活得愈久,愈覺得人生美好。」我被這句話觸動,像瞬間心裡被點亮。
有能量的人,大概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一句話,隔著生死,在遙遠的某處,將一些莫名的能量,灌注到一些人的生命中。
所謂智慧,也就是這樣充滿能量的啟發。

他還說:
「人老了,就算想要仰賴國家和行政系統,也是會覺得不安。
「現在好像不是付了稅金就可以得到援助的時代了,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存活能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才可以相信。』我和英子都有這種觀念。」
我們80後90後一代,也已不是付了養老金就可以得到妥善養老的時代了。
每一個人都得提前思慮,如何在老去時仍然具備靠自己的存活能力。

像修一那樣,對這場生命感到了無遺憾的老年生活,理所當然,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
就像愉悅而富有創造力的中年時光,脫胎於充分試錯、不斷探索、靠近自我的青年時光。

我希望女兒看到我們智慧、優雅、愉悅、滿足地走完人生的末路,能讓她對生命充滿感恩。
已為人父母,我給自己加上這樣一份微小的責任。

我開始把規律的運動放在生活優先順序首位,太極拳和游泳,是我為逐漸老去的生活做出的選擇。

其次,打磨一項技能,這既出於趣味的需要,也有助於老年時的財務狀況。
學個花藝、木工、咖啡、茶道、攝影、做陶、塔羅、算命等等,什麼都好。
你有沒有在此時開始考慮,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鑽入生活美學裡的某個細小分支,打磨幾十年。
活到老,學到老,勞作到老。年輕時急於解放雙手,老年時的健康,卻需要靠雙手勞作來維持。
這是避免晚景淒涼的王道。

第三,戒定慧是個無比靠譜的修心系統。由戒生定,定中生慧,不是隨便說說的。
老年時的平靜柔和,依賴於一路上獲得的智慧,需要從中年開始就練習戒與定。
中年人的戒,是沒有多餘的損耗。
他必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確定不做的事、不涉獵的領域,懂得收斂對它的欲念。
像巴菲特說的那樣,列出20件想做的事,再劃出其中最想做的5件,剩下的那15件,餘生要拚盡全力去躲避它們。

人到中年,還事事新鮮得躍躍欲試,沒有定力和靜氣,不知道自己有限的精力該著力在什麼地方,總會顯得孟浪,而於實際生活也並無益處。
斜槓青年讓人羨慕,斜槓中年,就有些迷失之嫌了。

中年人裡,所謂「鬼鬼祟祟的氣質」,是真有的。多來自在浮躁的日子裡遊蕩太久,失了本心,失了定力。
究其原因,是生活中沒有幾項生定力的東西。
本來,可以是規律的作息,是1項、2項熱愛的、頻繁進行的運動,是一樁總是投注時間的業餘愛好,是一段日久生情的關係,是每日固定時間獨處的那一段時光,是每晚睡前讀10頁書的小習慣。
這些事項,是將人漂浮的思緒收回來的方法,也是人在浮躁世間靜心度日的定力之源。

如今的經濟形勢,讓許多人悲觀四溢,我倒覺得未必全是壞事。
當時代的浮塵慢慢落下,人們開始收斂那些激進的、急迫的、虛妄的欲念,踏實地生活,人才會獲得最強烈的安全感。
是否要把中年過得這麼有目的性?
選擇隨人,但需不去奢望會有憑空而至的幸福。

建立一套吻合自我信念的生活方式,是中年時需完成的功課,也是老去時的指望。
並且,一個足夠清醒而積極努力的過程,本身就已是人生路上豐厚的回報。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