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摘要
最近股市的回跌,讓人不禁回想起多頭時期,股市連漲不停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詢問「是否直接All in會賺最多?」不過嚴格來說,「不投資的風險是相當大的」,因為等待股市大崩盤並不是沒有代價,而且股市回檔的幅度、時間都難以估算...。
週日的夜晚,外頭還在下著雨,孩子很快都睡著了。
最近股市的回跌,讓人不禁回想起多頭時期,股市連漲不停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詢問「是否直接All in會賺最多?」
由於過去歷史經驗,清楚看到股市每隔幾年就創新高,有時候1年還會創下很多次的新高,任何人都可以從歷史的數據去回測,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單筆全押會得到最佳報酬、可以賺到最多錢,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現實操作上會遇到的麻煩可不少,由於每個人的收入不同、心智強健度不同、家庭成員數量不同、原生家庭的背景不同,因此在面對股市上下波動的過程中,很快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例如:
「感覺轉空頭了,先出一趟,等更便宜再買就好!」
「愈套愈多,可是手上可以再加碼的錢剩下沒多少了。」
「當初All in是對的嗎?會不會當初太衝動?」
「早知道就不要做股票,如果繼續跌20%怎麼辦?各種繳費單又要來了,月初就是要繳一堆錢,X!」
這些都是遇到無數讀者所看到的真實反應,理論跟現實終究還是有點差異的,每個人在進場前總說自己要「長期投資」,可是下跌幅度5%~10%就感覺生活天昏地暗,如果下跌20%更是神經緊繃,懷疑人生,但投資個股本來就要有漲跌幅都很巨大的心理準備,畢竟這不是大盤指數,個股1年漲跌50%是很有可能的。
台股市場最有名的ETF,莫過於就是元大台灣50(0050)了,當中最大的權重股是台積電,受台積電表現不佳緣故,0050從今(2025)年1月最高點206元,到上週五(編按:2025年3月28日)收盤的179.2元,波段跌幅為13%,搭配上週五美股的重挫,明天(編按:2025年3月31日)開盤繼續下跌機率相當高,因此讓許多投資人感到憂心忡忡。
但我們回想一下,距今最近的一次股市大修正,發生在2022年科技股大跌,相信大家仍有印象,我們就不要用什麼2008金融海嘯那久遠的年份去看,就談談3年前的2022年即可。
「假設」有位投資人0050買在2022年的「最高點」,也就是買完後就一路下跌,彷彿吃了一記悶棍,地獄倒楣鬼等級的衰運,那價格是152.4元,發生在2022年的1月17日,之後便一路下挫到同年的10月底才見最低。
目前台股也因為美股的回跌,看起來波段修正不少,但這位「買在2022年最高點的投資人」,帳面卻還是獲利的,幅度是17.5%,中間的配息我們就不計算了,當作都沒配或者是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