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華碩從100元抱到800元,多數人卻從800元抱到100元...成長股投資之父普萊斯:關鍵在買進時機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有人華碩從100元抱到800元,多數人卻從800元抱到100元...成長股投資之父普萊斯:關鍵在買進時機

最好的買進點:當一家好公司「退流行」時

普萊斯的核心投資觀念,其實很簡單。他認為,一家公司就和人一樣,有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在成長期進行投資,獲利最豐。如果一家公司出現成熟期的跡象,就要賣出。

換句話說,投資人應該找出所謂的「成長的沃土」,然後長期抱牢,直到成熟期出現。

那麼,成長股要怎麼挑呢?普萊斯對成長股的定義非常明確,有2種:
1.在一波景氣循環的高點中,銷售量和盈餘不斷創新高的公司。這種公司非常適合想要賺價差的投資人,他們可以在景氣從谷底翻升之時買進這種股票。
2.在一波景氣循環的低點中,銷售量和盈餘一次比一次高的公司。這種股票很適合尋求穩定報酬的投資人。

經過多年的操作和調整,他發現,這樣的公司有以下幾種特質:
優秀的經營團隊、研究發展領先同業、產品擁有專利權、受法規保障、良好的勞資關係、勞動成本低。

這些特質展現在財務數字上,就是堅實的資產負債表、高淨值報酬率、高營業利益率,以及超出同業的盈餘成長率。

接下來,是買進的時間點。普萊斯認為,最佳的買進時機,是在這些成長股退流行之時。成長股的本益比通常都比較高,當它退流行時,本益比跌落到股市平均值附近時,就是買進的好時機。

此外,如果本益比跌到只比這檔股票本益比的歷史低點高三分之一時,也可以考慮買進。
那麼,什麼時候該賣出呢?

第一,當這家公司顯露出成熟期的跡象時;第二,當股價超過買進價位3成以上之後,就該逐步分批出脫。

普萊斯自己的做法是每上漲10%,就出售10%左右。但他也有長抱不賣的,這大概是基於他個人的判斷,我找不到明確的法則。

賺多賺少,要看你有沒有急流勇退的智慧

今天很多人對「成長股」的概念深信不疑,不過當普萊斯在1930年代鼓吹成長股時,業界根本不屑一顧。因為,當時是鐵路、鋼鐵、石油等藍籌股大行其道的天下。普萊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主張鐵路等績優股已日暮西山,而去挑選可口可樂、寶鹼和IBM等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潛力股,可是一大創舉。

但風水輪流轉,30年後,成長股的信徒愈來愈多,於是出現了「普萊斯法」這樣的名詞,而普萊斯所挑選的股票,如雅芳(Avon)和百工(Black&Decker)等,也被冠上所謂「普萊斯概念股」的稱號。到了1960年代末期,這些普萊斯概念股的本益比高達40倍、50倍之多,實在太瘋狂了。

於是,普萊斯反而建議大家不要買「普萊斯概念股」了。他不但把自己所持有的普萊斯股出清,還把一手創立的普信公司賣給公司同仁。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急流勇退的話,這就是了。
不要以為急流勇退很簡單。當時的成長股是如日中天,今天買今天就賺,股價不斷往上推升。那時候,各大投資法人、信託基金無不爭相持有高本益比的成長股。他們認為買本益比最高的股票比較好,因為當公司盈餘增加時,這種股票漲得最凶。而這種公司的盈餘當然會增加了,要不然怎麼叫成長股?

1973年開始,空頭來襲,到1974年時,許多成長股從天價跌落了75%到80%。許多法人機構在1973年歡天喜地的以1股130美元買進雅芳(本益比達55倍),卻在1974年以25美元出貨(本益比為13倍)。而普萊斯的接班人也不遑多讓,他們所管理基金的單位淨值,在1973年跌了42%,在1974年又跌了39%。「成長股」一詞,成了華爾街的禁忌。

你會從100抱到800,還是從800抱到100?

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普萊斯絕對是史上最偉大的成長股投資人。成長股的投資法則並不難,要挑到真正的成長股也不是問題,但為什麼如此多的成長型基金,績效卻在長期表現上不如大盤呢?大家明都已經看到普萊斯早在幾年前就出場了,為什麼普萊斯的接班人,還是在1973及1974年的空頭中束手無策,眼巴地看著淨值往下掉?

這要親身體驗過,才知道其中的難言之隱。

成長股的問題在於:成長股本身,往就是股市泡沫和崩盤的「亂源」。亮麗的前景、卓越的管理、知名的品牌、驚人的獲利能力,再加上有魅力的領導人,每一個因素都是投資人的最愛,願意不惜一切買進持有。

不是只有散戶如此,法人也一樣。當「普萊斯概念股」達到本益比40倍、50倍時,正是市場最瘋狂之時。

台灣也一樣,電子股熱潮那幾年,只要是法人,誰手上沒有華碩、鴻海、台積電?

通常當股價漲得愈高,投資人愈加肯定成長股的實力。因此,大多數投資人買進成長股的時機,不但不是普萊斯所主張的退流行之時,反而常是最熱門、最高檔之時。成長股的股價不斷攀升,即使遠超過基本面,大家還是猛追,成交量愈來愈驚人。

每個人都認為,市場這麼熱,前景如此亮麗,自己絕不可能那麼倒楣,成為接到最後一棒的傻瓜。

但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總有一天,成長股的獲利不如預期,股價急轉直下,引發投資人恐慌,而殺在低點。這時,投資人已不相信手上那些「成長股」的實力,甚至還懷疑公司會不會有問題。

總之,就算你真的買到了成長股,也先別高興得太早。因為,光是挑對股票還不夠,還得看你是買在高點,還是退流行之時;也要看你是在市場狂熱時急流勇退,一如普萊斯,或是在市場退流行時恐慌殺出。

我一個朋友說得最好,同樣是買進華碩長期持有,有的人從100元抱到800元,有的人卻從800元抱到100元,而大多數人是後者。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