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字亮眼,民間消費卻沒跟上,此時該不該進場台股?股市大戶:尚有價差可賺,但需戒慎恐懼

一位浸淫市場近三十年的大戶,分享投資風向、股市內幕和理財心得。

看起來現在的台灣景氣有點弔詭,表面的經濟數據仍然相當亮麗,股市也持續在萬點之上高檔整理。但是,深入民間看看實體店面,及許多行業的生意銷售情況,卻又不是這麼一回事,跟經濟數據有不小落差,中南部狀況更是寒冷。

如何看待此現象,及解讀這背後的原因?小弟有幾點觀察供各位參考:

一、單看股市和整體企業獲利表現,的確算不錯,不過再深入研究,會發現其實不同產業及個別公司的差距非常大,半導體、塑化業或金融業,是較為突出的部分,更多的其他行業就苦哈哈了。尤其是上半年台幣匯率走強,許多外銷企業利潤被吃掉很多,兩岸關係急凍又讓服務業和觀光業(如飯店、運輸、餐廳 …)市況悽慘,甚至農產品售價也是直直落。房市營建業就不用提了,持續探底中。因此,內需及外銷就感受極大,大型及小型外銷企業對於匯率波動也是影響不一,所以顯而易見的是,從股市表現好壞,不易彰顯實質民間的普遍狀態,可能也有極端的M型化情況發生。好的很好,但是壞的更加壞。

二、因為這幾年全球查稅趨嚴、富人金流也被監控,各國資料開始連線,導致很多原本資金在海外的台灣企業主,將轄下的資金再返回台灣。這些業主就支撐了一些高端產品的需求,如豪宅、名車...等。不過這還是集中在少數人,並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夠望其項背的,這在看數據時要特別釐清。

三、這些年台灣民眾對於投資似乎頗為冷感,尤其是對台股,因此投資海外的部位與日俱增,停留在國內的,卻大部分是購買壽險的保單,或是類似儲蓄型的產品。所以,間接來說,吸納民間游資最多的地方是壽險公司。由於有幾年前的利差損,以及前幾年的外匯損失,國內壽險機構也是進退兩難。投資海外固定收益商品,尤其是債券利率較高,但是匯率的波動風險很大,換言之,只有投入國內股市了,否則要創造出較大的投報率是有點辛苦。

今年以來外資賣超台股近3千多億元,承接這些賣壓的買盤,有很大部分是來自壽險機構的法人以及內資(鮭魚返鄉的資金),很諷刺。

這幾年外資已經狠狠賺一大波了(股匯雙賺),到如今才演出「外資丟、我們撿」的戲碼,四項年金的改革案,則是讓原本支撐內需最大的買盤主角—軍公教人員馬上縮手,消費急速萎縮,這又讓市況更加慘淡,因為退休金的急遽減少,而且溯及既往使得為數龐大的這族群,對於未來感覺徬徨而不敢消費。

這對於大眾的消費力是有很大的影響,影響的層面將遍及各行各業,因此我認為,此時介入股市雖沒有暴利,但是尚有價差,不過要戒慎恐懼才行,因為內需的萎縮早晚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發展。就中長期而言,短期不悲觀,中長期則要多點謹慎。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