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漲、貧富差距大都是央行低利率害的?一篇長文,彭淮南的貨幣政策「沒你想得寬鬆」

網名賽芭,本名黃紹博。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與工程管理碩士畢業。曾任職於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業務部門,仁寶電腦全球客服部門,保誠人壽業務主任,富邦金控外匯交易員,黃國華個人助理暨木桐書房圖書館打雜主任。對經濟運作與金融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以投資理財為個人志業,相信透過總體經濟的觀察與認知,可以在資產配置與資金控管上創造更高品質的財務決策。目前在家任職奶爸,育有一兒一女。

經濟也是如此,中央銀行為了應對經濟成長與交易支付的需求,鈔票本來就會越印越多。

圖、美國廣義貨幣M2數量(資料來源:FRED)
圖片放大

另一個貨幣增加的理由是,遇上經濟衰退,中央銀行為了避免衰退帶來的通貨緊縮,會增加額外的貨幣以抵銷價格下降的困擾,你的薪水不必下調,老闆跟商家賣物品也不用忙著改標價。

在最理想的狀態之下,我們的貨幣供給增加的效果,要恰好等於經濟成長加上每次抵銷實質工資降低的貨幣成長,兩者事件的總成長幅度。所以,貨幣隨時間持續增加是全球經濟的正常現象,只要沒有出現過高的通貨膨脹,貨幣增加這件事情本身是不該被過度憂慮的。

對於貨幣寬鬆的誤解

民眾對於貨幣政策的認知,大概只停留在「寬鬆就是放縱,緊縮才有紀律」這種名詞誤解的程度。「寬鬆」與「緊縮」在教科書中是專有名詞的中文翻譯,是學術用語,具有經濟定義,而不是通俗用語。

麻煩的還不只如此,一般人只要看到降息,就會認定是央行寬鬆,但是經濟參數是一種相對論,請允許我先採用古典二元論的簡化,一個封閉系統中,通貨膨脹上升了3%,而央行將利率升至1%,表面上央行進行緊縮政策了,但實際上央行還是在寬鬆,寬鬆了2%。如果通貨膨脹下降3%,而央行利率只下降1%,這時候看起來央行是寬鬆的,但實際上央行在執行緊縮政策。

也就是說,你看到央行表面上的動作,不代表央行對經濟真實施行的效果,這種相對的概念,是絕大多數民眾,甚至財經專家都不求甚解的事情。也是造成民眾對於央行誤解的最大來源。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