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最近勞動基金的績效又成為熱門議題,不可否認的,勞動基金的績效的確不怎麼理想,尤其在現在這個股市的多頭時期,相對保守的勞動基金績效怎麼比都不如人,但如果回頭去看看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的時候呢?
我們來檢驗一下,過去10年,新制勞工退休基金只有3個年度的報酬為負值。首先是2008年,美國所引發的金融海嘯導致全球股市幾乎腰斬,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收益率只有-6.0559%,這樣的表現應該贏過一堆專家的操盤績效,或著名的共同基金。隔年,全球股市反彈,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收益率也有11.8353%的表現。
第二次,2011年的歐債危機,台股下跌兩成,而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收益率也只有-3.9453%,往後連續三年則都有5%以上的收益率。
第三次,2015年8月底,由中國開始的股災,導致當年收益率再次轉為負值,當年收益率為-0.0932%。
投資要有高報酬,就須承擔高風險,如果真的有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商品,必然也會有大量資金湧入,最後的結果就是那個投資商品的高報酬被稀釋,甚至風險也因此提升。
所以如果勞動基金只能接受低風險,那就必然只有低報酬。
只是,為什麼勞動基金只能接受低風險?想想看,如果新制勞工退休基金在金融海嘯當年,100%投資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結果當年的績效幾乎腰斬,有人能接受嗎?甚至不必這麼極端,如果2008年年度績效不是上述的-6%,而是-20%,恐怕就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說不定勞動部前面已經有人示威遊行、勞動部長因此下台。
也就是說,勞動基金之所以低報酬,是因為承受不了高風險,而承受不了高風險,是因為有一部分勞工對風險承受度非常低。這不只是心理層面的承受度,還包含財務層面,因為勞動基金的績效,直接影響到退休勞工可以領到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