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分行數大減,十多萬銀行員飯碗動搖!

科技打敗傳統金融,銀行業紛紛選擇轉型,因應分眾化趨勢; 以前你去銀行辦事,未來你去那裡喝咖啡、購物、看畫展!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國外已經有轉型成功案例。

走進土耳其的Garanti Bank ,你看的不是領著號碼牌的排隊人潮、高高的櫃檯、成堆待填寫的表格,而是配有大量機器。顧客在少數行員的協助下,自行操作機器提存款。虛實整合下,如有VIP客戶在ATM提款,系統會立即通知行員,行員會不經意經過VIP客戶,進一步面對面銷售商品。數位化浪潮反倒成為助力,該銀行股東報酬率成為中亞區域銀行最高者。

位於美國奧勒岡州的Umpqua Bank分行,則讓顧客像走入美術館,牆上掛起大幅畫作,舒適的沙發,搭配輕柔的音樂,該銀行還聘請麗思卡爾頓(Ritz-Carlton)飯店服務團隊訓練行員,解答理財疑問,客戶不是到銀行辦事,而像到商店選購金融商品。

今年,渣打銀行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打造一千三百五十坪財富管理中心,裏面看不到櫃檯行員。民眾可透過ATM跟遠端行員對話,辦好存款換匯業務,一旁的理財中心設有咖啡店,奉上免費的法式蛋糕和咖啡,穿直挺合身西裝的行員,拿著iPad幫你做理財諮詢。

國外也有銀行將分行打造成小型交誼廳,為VIP客戶舉辦音樂會,滿足其社交需求。

銀行轉型,影響三大層面

台灣銀行業也因應此趨勢,只是,轉型帶來的影響層面,比想像大。

一、KPI變了!

當實體分行只是展示商品與訊息交流中心,銀行評估分行表現的指標(關鍵績效指標,KPI),也將由硬指標如業績、數字達成率,轉變為軟指標、客戶滿意度、解答客戶疑問的速度、行員是否有能力解決標準流程外的問題等等。

二、鐵飯碗也會被淘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