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基金經理人總是很會投資的人了吧?甚至明星經理人,代表他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管理的基金有很不錯的績效,但是這樣的人,卻也一樣,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賺錢,而是用人頭先買了股票,再用代操的政府基金大量買進相同的股票來炒高股價獲利,等自己所買的股票獲利了結賣光之後,才脫手政府所持有的股票,結果讓代操的政府基金損失上億元。
如果進了金融業,因為離錢最近,那些錢卻又不屬於自己的而起了貪念,最後的結局可能不會是你所想要的。所以重點真的不在於距離錢很近或很遠,而是你在金融業,除了賺到很多錢以外,還有什麼理想和抱負?在進去金融業之前,你瞭解金融業到底靠什麼賺錢了嗎?
舉例來說,當一個理專,收入從哪裡來?其實就是銷售金融商品,像是基金、保險等等,而這些金融商品的交易都會有手續費或佣金,這就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之一。我們可以回推一下,如果你想要有一百萬的年薪,你應該要賣出多少金融商品?
假設你和銀行各拿走一半的收入,那麼你的一百萬年薪,意謂的是你要創造兩百萬的手續費收入,而假設金融商品的手續費是百分之一,那麼你就要賣出兩億元的金融商品。
金融業的手續費獲利,並不是來自幫客戶所創造的價值,而是從客戶的資產轉移中拿走一小塊。銀行不是在你投資賺了20%之後,分其中的幾個百分比,而是不管你投資賺錢或輸錢,只要有買有賣,就拿走其中的幾個百分比,你投資不一定賺錢,但是金融業卻一定能從你的資產中分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