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勞保基金、勞退基金(又分新制、舊制)、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含公務員、軍職和教師)以及國民年金,統稱四大基金,前兩者與勞工的退休金有關,退撫基金則與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有關,國民年金則是非上述身份的國民,在老年的年金津貼。也就是不管職業或身份是什麼,在65歲或退休後的生活,這些基金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然而,最近這些基金紛紛傳出破產的疑慮,而且只剩下十幾年的時間,能不能即時改革,讓這些基金可以永續運作都還不知道,最近又爆發這些基金的委外操作發生嚴重的虧損,讓原本的情況雪上加霜。
其實,就算這些基金都讓巴菲特代操,每年有兩成的績效,還是逃不了破產的命運,只是延遲個幾年罷了。關鍵問題出在結構不合理,而不是操作績效不好。
政府基金結構不合理,其實只有兩種改革的方案:繳更多、領更少。只是已經退休的人一定不願意領更少,而還沒退休的人也不願意繳更多,這是個難解的題目,也只能由政府發揮智慧來進行協調了。但對於這些基金的操作方式,是比較有討論空間的。
其實不管是哪種基金,都是一種強迫儲蓄的概念,在年輕的時候,先每個月存下一點錢,到了年老退休之後,就可以有一筆退休金可以當生活費。只是,這些錢如果只存在定存,好像報酬不怎麼理想,尤其是最近幾年面臨了負利率的情況,通膨還高於定存利率──越存錢,購買力越低。因此還是要冒著風險進行投資,希望可以獲得比定存更好的報酬。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誰來操作呢?」目前我們沒有自行操作的自由,而必須由這些基金的官方管理單位來進行操作,績效好不好,我們完全無法控制。那麼,可不可以開放讓我們自己決定怎麼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