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觀念》出租房子,賺6%報酬率

越窮越不該買房自住

高房價成全民公敵,但打房效應只是一時, 有些上班族用薪水買房收租,賺進比定存高的現金流。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接著,透過設計裝潢提高價值感。馬慈憶在團隊裡主要負責裝潢,什麼樣的產品就會吸引什麼樣的客層,他們鎖定較高階客層,租金比行情高一、兩千元,因此,他們的房子必須有相對的品質,「裝潢布置,可以提高出租速度。」馬慈憶說,尤其,他們以出租為目的,時間成本很重要。

財務部分,分收支兩部分,收入,即每月租金收入,支出,即繳付貸款。這部分有個重點,他們利用銀行的「還款寬限期」,即兩年內只繳息、不還本金,讓每個人有正向現金流。

兩年寬限期滿後,「可以再換銀行啊!」團隊成員蔡承宏說。

為了提高房客滿意度,他們訂下禁菸、酒、養寵物的規定,同時三節還會送禮給房客,和房客變朋友,如果房客有任何問題,立即處理,並且敦親睦鄰,主動打掃公共空間。

合購最大的問題,是房子的產權歸誰所有?「有愛」目前的兩間房子,登記在團隊一個人名下,其他人則簽訂信託契約,即所有權人將房屋產權,用信託方式登記給另外六個人,如果擁所有權的人想賣房子,必須要其他六個人蓋章同意才行,用信託來規範合購風險。

合購房屋最大的風險是人,最大的優點,也是人。兩年來,他們每週三一定聚在一起交換資訊,平日若有好物件,也積極聯絡,就像事業夥伴。

目前七個人只有一個人有房子,其他六人,有人住家裡、有人租房子。蔡承宏說:「房子,要住在自己想住的地方,要買在可賺錢的地方。」觀念一變,自己想住哪裡,就租哪裡;要買房,就得精打細算,買在可為自己財富加值的地方。

觀念不同,態度就不同。手上現金多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越窮,越不要買房子來住,應該把房子當成商品,用它來創造財富,提高身價。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