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帳戶高利率、高回饋金吸引人,哪個數位帳戶最划算?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s://ifacfp.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消費者應該使用數位銀行服務嗎?

數位銀行服務有什麼優點?它有活存利息高、便利的特性,不用跑到實體銀行辦理開戶匯款等,只要使用手機,連上網路,就可以輕鬆申請數位帳戶,並操作各種帳戶功能:存款、提款、轉帳、買賣基金與外匯、貸款、甚至是ETF買賣等功能。

你應該使用數位銀行服務嗎?答案是你必須使用,而且要熟悉使用,因為金融服務網路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回不去了。一方面是在競爭之下,個人消費金融的利潤下降,部分功能可以由網路取代,對傳統銀行來說,數位化可以省下人力、據點等成本,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一定要做數位銀行服務的。以後銀行的分行據點只會愈來愈少,除了企業融資、大額貸款…等類似業務外,你大概也都不需要跑銀行了。

再來是傳統銀行面臨金融科技Fintech業者的競爭,業者開發很多透過網路的服務:存款、貸款等都可以在網路完成。例如純網銀期望建構一個完整的生態,透過與娛樂、生活、電商、社群、電信等結合,讓銀行的更加觸手可及。舉例:Line Bank用戶可直接串連Line,享有快速又方便的一站式的便利金融服務:好友轉帳、簽帳金融卡,消費刷卡後同時發放回饋的Line Points點數等,這些都逐漸在瓜分傳統銀行的客戶,而有些方便的服務一般傳統銀行是無法提供的。

舉例幾點做數位帳戶的探討

1.網銀只是把實體服務搬到網路上,還是真的有創新服務?
純網銀對金融業的生態影響是鯰魚還是泥鰍?這些數位金融服務有什麼創新,可以帶來什麼正面影響嗎?現在不管是網銀或數位銀行,由於都才剛開始不久,因此可能都打出高利吸收存款、低利授信或低手續費等來吸引客戶,真正比較創新的服務目前還沒看到,法規的限制可能也是一大因素。

報導說銀行局曾去考察日本、韓國純網銀,當地業者發展多年市占率僅2%~3%,因此有些傳統銀行可能覺得網銀不會是什麼威脅。不過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如果傳統銀行不早做準備,真的改變到來時,要因應也來不及了。更何況老的銀行業者,往往會被侷限在自己的傳統框架中,數位轉型喊半天,也不過是在網路上把流程優化而已,因此純網銀的刺激,還是有利於金融界的創新的。

2.使用介面穩定度、親合度待改善

由於網銀或數位銀行都是使用手機App,因此App使用體驗順不順暢、使用者介面是否美觀,都是消費者選擇的重點。其他像是使用流程的是否方便,例如忘記使用者代碼、密碼重置的流程方不方便使用,可能都是留住客戶的關鍵。不可諱言的,各家業者可能都有大小不等的問題,例如Line Bank密碼重置,要透過跟客服人員視訊通話,有時等待的人多,要等上好一陣子,客服人員才有空回應你。身分驗證時身分證、健保卡拍照上傳了,明明資料顯示都辨識正確了,系統卻一直說要重傳證件,結果傳了3次才辦好,這些也只能等待業者逐步去改善了。

網銀如何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服務?

網銀也許可以提供低成本的投資平台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純網銀現在只有存放款、貸款等業務,但是未來只要金管會同意,網銀應該會增加投資及保險這2項的業務。傳統銀行現在銷售基金、保險是銀行收入的一大部分。較為消費者詬病的是,投資這方面由於金融機構的制度面問題,造成對消費者不利的狀況。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是:只看流量、不看存量,現有的遊戲規則是:銷售基金等只看首年手續費收入,不看客戶留存的投資總資產規模。由於要達到業績要求,從業人員可能要不停的銷售,或慫恿客戶贖回再買進,否則業績獎金可能都有問題。至於客戶的資產,會不會因為從業人員的管理而賺到錢,資產規模是否有逐漸增加,這已經不是重點了。

不過事情總是會改變的,消費者總是會去尋找較低成本的投資方式(舉例2020年9月初,基富通的客戶人數已突破14萬人)。如果網銀可以做投資方面的業務,由於他們不像傳統銀行有分行、有理專,因此他們必須有另一套的生存策略,網銀應該也是會朝向提供低成本的投資方式給消費者。

傳統銀行面對這些競爭,他們應該體會的到的是:收取高手續費的時代慢慢已經過去了。證券網路下單的狀況會在銀行重演,消費者以前買賣證券都透過營業員做交易,後來多數都改成網路下單,因為手續費較少。以前消費者透過銀行買基金做投資,銀行可以收高手續費。數位銀行服務興起,消費者要求的是低成本的投資。網銀應該可以比照基富通、鉅亨基金平台等低手續費的網路基金交易平台,他們可以提供的是低廉的申購手續費(股票型0.6%、債券型0.45%,及沒有信託管理費;銀行申購手續費一般是3%,但是可能會打折,信託管理費銀行1年收取0.3%)。

不過問題來了,網銀不能只靠低手續費吸引消費者,因此勢必要研發出一些有用的程式,在App上協助客戶做投資管理,例如根據消費者需求篩選標的、做資產配置等。甚至像坊間一家新創業者,開發出一套RichGPS系統,可線上自動產生理財規畫報告書,做現況調整、目標模擬優化等。類似像這種可以協助消費者理財的,也許都是網銀可以規畫發展的方向。

也期待我們的金融業者,可以因為網銀帶來的衝擊,修改現有的遊戲規則,按客戶總投資資產規模(AUM:Asset Under Management)一定比例收取費用。也讓客戶總資產規模AUM的數據,列入理專的業績獎金計算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只以首年手續費收入來決定。如此一來,不管是金融業者或理專,都會努力維持客戶的資產規模極大化,合理的管理客戶的資產,不再短期進出賺取手續費,或是只關心自己的佣金高低,讓客戶可以因為適當的管理,投資能真正賺到錢,而不是只有金融業者在賺手續費而已。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