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家庭也有買屋換屋的困擾,擔心少了出國,買名牌的自由,該怎麼辦?「少買奢侈品,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醫師家庭也有買屋換屋的困擾,擔心少了出國,買名牌的自由,該怎麼辦?「少買奢侈品,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還記得前陣子有位醫師問我些問題,她住板橋,跟另一半都是在醫院服務的優秀醫師,不過困擾的是3個孩子目前慢慢也大了,家中的3房電梯空間真的不夠,那怎麼辦?於是看上了板橋的精華地段新板特區,這樣4房+車位,總價自然是高上許多,4,000萬、5,000萬元跑不掉,這畢竟是新北的繁榮地區板橋。

由於發問的問題,一聽就知道是剛認識專欄不久的讀者,只要願意或定期追蹤粉專或者訂閱文章閱讀的人,不會問些像是:「畢大,請問特斯拉現在可以買嗎?」或者「請問現在股票漲這麼多了,還可以買嗎?」「股票現在是不是要趕快賣了,我看新聞說!#$%」諸如此類的問題,彷彿問水晶球就知道答案,投資看錯機率太高了,但做對一樣可以獲利,常說自己看對的人,做錯還是虧錢居多。

該犧牲娛樂換取孩子的幸福?還是成就自己買奢侈品的欲望?

我笑著對她說:「夫妻如果都是醫師這樣專業人士,還不能買新板特區,那沒道理,我覺得應該是綽綽有餘。畢竟目前住的地方也是有增值,賣舊的然後換大一點的給一家人住,怎麼聽都沒什麼大問題,算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理財問題。」她接著微笑說:「那每個月收入就統統要繳房貸,生活品質不就下滑許多?」我納悶問:「你先生不是也醫師嗎?那你的收入即便統統去付房貸,應該也還是很夠用,頂多就是奢侈品不要買、海外旅遊少去,其實就這樣。」她點點頭一邊笑著:「可是有時候真的會很想買,女生都會打扮自己一下,難免。」

是的,買包、買錶、買鞋、買衣服、蒐集藝術品…等等,這些都很重要,只是每個人價值觀問題,我沒立即否定她說的,只留下一個簡單結論給她思考,「你一定是聰明人,懂我的意思,想要犧牲自己一點娛樂去換孩子的幸福,還是要成就自己買奢侈品的欲望,孩子空間就先不管他們。這是選擇,沒有對錯,都是你賺的,想怎樣就做吧!核心問題就這樣而已,自己回去跟老公討論一下,應該就OK了。」

她懂了,畢竟哪個母親會不疼孩子的,即便有也是極少數的案例,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私人空間,這位專業人士同時也是位深愛孩子的母親,我跟她點點頭說再見,期待未來會更好。

極聰明的人不見得投資理財就做得好,這是這10幾年很深的感觸,有許多人自詡聰明,股票、期貨、選擇權、權證虧得一蹋糊塗;也有人看起來傻傻,中華電信一存8年過去,然後現在身價也不少了;更有人是買進大盤型ETF,例如SPY(或VOO)定時定額投資,10餘年過去,身價水漲船高,投資理財比的是氣長、比的是紀律,對大多數醫師來說,要忙的是節稅規畫(高所得族群)、要忙的是對孩子的付出與教導(因為常常沒時間陪伴家庭),其實操作股票的必要性只排在第3或第4。

這行業雖然收入不比30年前,但依舊是還不錯的,好友跟我說,這叫補償心態,很多高科技人也會這樣,買名車、收集名人球鞋,或者其他等等的,都是因為平常覺得自己工作太辛苦,好不容易有放假就是要灑錢,用力的花上幾筆才行,而這樣的現象竹科半導體業與醫師更是明顯,倒也沒不行,就像前段所說,這都是選擇,你買了這些奢侈品,勢必就要花更多時間去工作來滿足你的開銷,而且3個孩子或4個孩子也會有龐大的教育費用,可支配所得不見得會比一對中階主管+1個小孩的家庭來的輕鬆,夫妻都是中階主管搭配1個孩子,房子自然也不用買太大,出門也不一定要買車,甚至用小黃跟Uber代步也行。

投資理財大家都想要追尋1個答案或公式,只不過公式即便在那邊,也未必能做得到。未來績優股是稀缺的,股價也難以回到從前;未來好地段是稀缺的,地價也難以回到從前;未來雞腿飯是漲價的,物價也難以回到從前。

謝謝每位醫師對社會的奉獻,該提醒的事還是一樣有話直說,不會客套。「奢侈品少買點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還記得前陣子有位醫師問我些問題…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