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不到美國一半,保費卻貴一倍!跟著經濟走,台灣也該發展指數型保險

作者為財務規畫師(CFP)、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2014年第一季美國大型成長基金第一名、基金截至2016年底過去5和8年的年均複利分別是12.5%和17%。著有《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

FB: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所得不到美國一半,保費卻貴一倍!跟著經濟走,台灣也該發展指數型保險

台灣不是櫻桃產地,冰淇淋上面點綴的紅色櫻桃賞心悅目,英文cherry on top,有美上加美之意。

七月返回美東住所時已是深夜,助理留有海鮮粥及新鮮櫻桃,我洗了一把塞進幾顆後,衝進廚房打開冰箱看是什麼牌子的,我如此驚豔!原來不是櫻桃不好吃,是沒吃對地方和季節!有些產品台灣就是沒有競爭力,櫻桃和人壽保險就是其一!

朋友帶小孩到美西參加夏令營,返台前想買人壽保險,希望我幫她檢視,一看是美國流行的指數型彈性保險(Indexed Universal life,IUL)。

回顧歷史,美國一直有新產品因應需求,來挑戰傳統型的終身壽險(Whole Life)。如八○年代初,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到一五%,彈性保險大受歡迎,但隨利率下降,收益變差,無法達成當年預估,這類保險退保日增,民眾當然也付出慘痛代價。

有些年代,利率收益型不好,但投資型好,如一九八○到一九九九年,這二十年美股一八%的複利成長,投資型保險(Variable Life)颳起旋風取代其他產品,然而二○○○年的高科技泡沫和○八年的金融海嘯,投資型保險成過街老鼠,到處挨打。

金融海嘯後,消費者最渴望的是什麼?可承擔下跌風險的產品,這時指數型彈性保險應運而生、廣受歡迎。它的特性是,成績跟所挑的指數走,當年報酬最差是零,所以不會虧損,但投報也有上限,如一二%,就算指數上漲二○%,也只能拿到上限的一二%;它還有參與率的規定,如八○%,那一二%乘以參與率○.八,就只有九.六%報酬率。

這設計,讓保戶參與了經濟的成長,但規避了虧損的風險,這是與時俱進,怎麼做到?結合投資專業上的避險操作,就可行。

金融海嘯後,這類保險年均複利約在五%至七%間,聽來完美無缺,其實不然,如果可承受波動,金融海嘯後,進入投資型保險福利會更優,因這幾年是牛勢的上漲。

我的論點是:一、理財不能只關注過去發生的風險,下一個移動方向更重要;二、沒有一項保險工具是萬靈丹,可適用所有的人;三、保戶若不了解產品結構,很容易買錯;四、指數型彈性保險確有需求,國內金控人才應有實力操作,就算沒有,國際人才也可,那是壽險公司視野看不到?還是法令綁死了?

台灣的人均所得是美國的○.四二倍,但相同保額,台灣壽險保費卻貴上一倍或更多,還看著老美的指數型彈性保險能有五%到七%的投報率,台灣保戶若也能有此選擇,該有多好?一想到這,感慨之餘,櫻桃又吃了它半包!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605期」,原文:保險業,能與時俱進否?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