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國產車,就像買到「鋁罐車」?車輛撞擊測試,台灣政府為何還不公開數據

網名賽芭,本名黃紹博。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與工程管理碩士畢業。曾任職於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業務部門,仁寶電腦全球客服部門,保誠人壽業務主任,富邦金控外匯交易員,黃國華個人助理暨木桐書房圖書館打雜主任。對經濟運作與金融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以投資理財為個人志業,相信透過總體經濟的觀察與認知,可以在資產配置與資金控管上創造更高品質的財務決策。目前在家任職奶爸,育有一兒一女。

事情的根本在於政府與立法院同仁們,有沒有決心要提升國產車的安全?台灣也不是做不來,政府與立委們願意放預算時,交通部就可以仿效美國由政府出資成立NCAP來檢驗,統一在台灣ARTC評等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安全性。

如果預算不足,透過法規要求國產車商除了ARTC也送往國外實驗室(例如納智捷車種送到英國MIRA實驗室),該實驗室也會出具等同NCAP哪個星等的報告。這時候國產車與進口車就有比較的基礎,加上一切由國外單位出報告,也有公信力。

重要的是政府自己要擬一套跟得上歐盟或是美日的測試規範,因為國外撞擊測試每隔幾年就會調整測試內容,以增強車輛的安全性。測試的車由車商提供,這樣政府的花費就不會暴增,政府每半年或是每年送車去國外檢驗,彙整報告給民眾。政府真正要再花錢與花心力的地方,是建立讓業者會害怕的抽查機制。

業者送測後,政府如果會隨機買車一併送去國外撞,看看有沒有不一樣,如果有差距,車商就不得販售該車種同時有高額罰金,不得販售可以遏止車商造假,而罰金作為政府以後抽查的基金。這樣可以避免業者拿特製車送檢,導致市售車偷工減料。

政府要是真的有心,其實不難,你把遊戲規則定好,審核制度建好,管理制度弄好,根本也不用政府花大錢。國產車廠商就得乖乖追上進口車的安全性了。

結論

我並不排斥國產車,我也很想開一台跟國外五顆星撞擊測試一樣安全的國產車,維修保養方便,價格也實惠。但政府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成為車商怠惰與謀私的共犯,現在的國產車安全強度都不知道,卻賣到跟人家進口車五顆星一樣的價錢,在這時候只要是稍微重視安全性的車主,根本不會考慮國產車。

要求國產車落實車輛安全評等制度,對於產業發展是有幫助的。雖然國產車背後股東有外資,但車商每銷售一台國產車,其產生的附加價值很大一部分都留在國內,成為工廠員工的薪資,成為國內衛星廠商的營收;而市場每多賣一台進口車,就有一大部分附加價值算到外國人的所得當中。

這幾年國產車佔市場比率逐年下降,除非政府打算放棄汽車產業,否則真正的保護應該是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國產車的國內市占率。建立與國外相同的評鑑標準,洗刷鋁罐車的惡名,讓消費者重拾對於國產車安全度的信心,也保障車主與家人的人身安全,政府責無旁貸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