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錢只買房」國中老師40歲存到20多棟屋,退休搬到英國、兒女念牛津

土生土長香港人,草根出身,普通打工仔,並非金融財經界人士,閒時在個人網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相關知識,不談投資貼士,不追逐市場,網誌瀏覽量數以百萬計。曾舉辦投資工作坊,接受多個媒體邀請作訪問、講座等,現為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財經著作,包括《取之有道》、《積財有技》、《財商有價》、《財富未來》。

網誌:cpleung826.blogspot.com
fb page:facebook.com/cpleung826
雪球:https://xueqiu.com/cpleung826

第四位是Joyce,她從1997年至2004年,僅用了約7年時間已經實現財務自由。她累積資產的操作很簡單,只是持之以恆,有計劃地儲蓄本金,再投資物業。在97年覺得樓價高,沒有出手,直至樓市泡沫爆破,在2000年才出手買入第一個物業。之後就到樓市低迷時繼續買樓,至2003年,她一共買下8個單位,開始收租生活。2004年後樓市慢慢回升,她就加按套現(增貸)買入更多細單位,每一個都利用租金去供樓。

有關Joyce的訪問部分並沒有太多實質數字,可能是受訪者沒有透露吧。所以,只能看她的理念,她曾經從樓市炒家得知一些投資道理,就是投資物業要找一些「值租」的單位,例如同一幢樓,其頂層賣300萬,而一樓只賣220萬,但頂層的租金只有10,000,而一樓是靚裝修能租9,500,一樓的單位自然更值得投資。這大概是我們常談的回報率,租金回報率不是越優質的物業越高的,這道理不難明白。

退休後,40出頭的Joyce很注重孩子教育及家人醫療的安排,預先買了一層房子作教育基金,而醫療則是「可大可少」的支出,所以她也買了醫療保險。早已經衣食無憂的Joyce會繼續向難度挑戰,比如月入10萬後,會追求月入30萬之類。

這兩位財務自由人,很大程度上都靠物業投資致富,而退休後頗專注下一代的成長及生活,你又有何看法呢?這些故事又為你帶來什麼啟示?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信報財經月刊談財務自由(二)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