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不是越多越好,買錯了保險比不買保險還糟糕。在「保險大不同」網站中,整理了醫學以及官方資訊,並且用條款、法條的層面,為讀者分析各種保單的適用性。
原本只是因為家人發生重大變故而研究了好幾年的保險,後來在親友的力邀之下加入某保險公司,但接觸舊保戶時,發覺怎麼大家都買保費高保障低的商品?
『保險應該要用小錢換取大保障』
『保險應該要優先保障較大的風險損失,再考量較小的風險損失』
因此決定轉進保經業,並利用時間去進修法律、條款、核保、理賠、醫學等相關課程,期望有更多的能力幫助大家。
網站:保險大不同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nsuranceFact
3、不理賠
被保險人所接受的手術,若不在附表「手術項目倍數表」所載項目者,則本公司不負賠償之責任。
現在業界幾乎都是「第一種」、「第二種」條款,協議理賠最大的隱憂是通常保戶不具有醫療知識,當發生理賠時通常都由保險公司主導,而發生理賠糾紛時,沒多少的保險金,保戶也不可能花費訴訟費用以及律師費用提出訴訟。
至於「全民健保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的手術章節」主要都是列入傳統的開放性手術,當醫學技術改變,用注射、穿刺、雷射、震波、放射性或其他處置等治療方式時,就不會放在此章節,因此就無法獲得理賠。
例如:腎結石由傳統手術改為「體外震波碎石術」,放在「全民健保第二部第二章第六節的治療處置章節」
例如:顱腦手術由傳統的開顱手術改為「伽馬刀」,放在「全民健保第二部第二章第二節的放射線診療章節」
同時也延伸一個問題,目前商業保險對於手術的認定是需具有「切開、麻醉、縫合」等三個要素,未來新式手術不一定具備這三個要素時,可能也會因此拒賠。
第三、通貨膨脹造成未來支付力下降
以通膨率2%來計算,40年後物價上揚至2.2倍(1.02的40次方),等同於投保1000元的終身醫療險,40年後只剩下453元的價值而已。若是幫小孩購買終身醫療險,則70年後老年時物價就會上揚為4倍,等同於1000元的終身醫療險70年後只剩下250元的支付力而已,可能連急診掛號費都不夠用。
有的人會反駁「定期險一樣會受到通貨膨脹影響」,但他們忘了一點:「付費時間是不同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40年前買一部新車是30萬,40年後買一部新車也是30萬,哪一台比較划算?」當然是越晚付錢越划算,因為以前的錢比較大。
而終身險其實是把一輩子的保費集中在20年「預繳」給保險公司,因保險公司可以把每年保戶多繳的錢拿去投資,因此把預計會產生的利息反推回來計算終身險的保費,但換個角度來想,終身險是把錢先繳給保險公司買未來的保障,依照通膨的概念,現在繳的幣值一定大過未來的幣值。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終身險等於是用較高的貨幣價值買未來下降的商品價值,定期險等於是用當下的貨幣價值買當下的商品價值,這個就叫做「貨幣時間價值」。
第四、只有不到30%的終身險可繳到滿期
根據統計第13個月的保單繼續率為80%,第25個月的保單繼續率為70%,往後平均約每年4.5%的失效率,能持有到滿期的終身險保單只有25%,換句話說能真正20年繳完保障終身的只有1/4而已。解約的原因主要是工作異動或家庭發生意外造成無能力續繳,或理賠糾紛而不願意再持續繳費。而醫療險中途解約則前面多繳的錢都拿不回來了!
第五、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
就好像買終身的公共電話IC卡一樣,如果有一天連公共電話都找不到了呢?終身IC卡還可以控制剛買的前幾年狂打電話,把錢賺回來;但終身醫療險可無法控制自己要生病的時間,就算已經經營50年的保險公司也無法保證未來50年依然存在。
所以要買終身醫療險可以思考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