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reamstime_xxl_9909069
圖片放大
近來各國出現的負利率現象成為話題,不過大部份輿論的解讀多未直指核心。本文就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負利率的本質。
首先,若沒有中央銀行,利率不可能是負的。這和利率的本質有關,一般人認為利率是借錢的代價,但更精確地說,它是「提早使用」的代價。不考慮物價變動,今天的100元和明年的100元,即使用這100元在今天和明年能買到的東西(就是貨幣購買力)完全相同,人們也會選今天。
這是因為今天拿到100元,人們就可立刻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是明年才拿到100元,這一年當中能用來做事的機會就消失了。例如某甲貸款1千萬買一間房子,期限20年。他的另一選擇是20年後賺到1千萬,再來買這間房子。但二十年後,這房子不是早被別人買走,就是二十年後他已不在人世矣!於是他寧可先「提早使用」這1千萬元,然後在這二十年中慢慢賺錢來還。
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今天拿到的財貨,比未來才拿到的財貨,能讓人們有更多選擇,也就是能讓人們過得更好。既然人人都知道今天拿到100元比較好,怎麼決定誰得到這100元?於是就有競爭,出得起代價者就可今天拿到100元,這個代價就是利率。
因此,利率不可能是負值,因為「提早使用」貨幣或任何財貨,對人們是有價值的,人們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得到它。就如同對人們有價值的財貨,其價格也不可能是負的。利率若是負值,就意味著「提早使用」不但不須付代價,還能有收入,就好像一個人去買饀餅不用付錢,老闆還送他錢一樣。即使有人想做這種賠本生意,市場競爭也會將這種生產者淘汰出局。同樣地,若有人借給別人錢時,還不惜血本奉送對方收入(這就是負利率),這種人同樣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