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化工廠杜邦宣布合併案,但為何消息傳出後,股價卻大跌?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陶氏與杜邦過去兩年來均面臨投資人施壓,要求精簡瘦身、聚焦於成長較快的部門。有關過去化學產業的介紹,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本益比比台塑低、殖利率比台塑高》3大理由,你一定要知道這檔化工股

這幾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一直有種聲音,那就是把一家好公司,重新下市,然後分拆賺錢跟不賺錢的部門,把賺錢的部門重新弄上市,一部分股價可以享有更高的本益比,另一部分就是不賺錢的部門也許有別家公司要,賣掉後也可以賺一筆。

之前麥當勞遭受一連串食安醜聞時,一度也面臨這樣的狀況!這派專業投資人,我們稱為「維權投資人」(active investors)!

今年10月,AIG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億萬富豪投資人伊康(Carl Icahn)持有「大量」AIG股票。呼籲AIG(美國國際集團)分拆成3家公司,讓「壽險」和「房貸保險部門」成為獨立企業。他表示,如果AIG分拆成3家公司,就能擺脫「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身分,免去一些監管法規的束縛。

過去在台灣,最會分拆賺錢的公司,是誰?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大名鼎鼎聯家軍。分拆有很多的黑幕,這邊題外話就先不提!

根據研調機構Dealogic統計,今年來的企業併購交易總額已達到4.35兆美元,超越2007年成為史上最大併購年。

當金融市場資金熱錢太多,併購絕對是一條必然的道路,要不然就是學蘋果實施庫藏股買回股票。

[快速結論]

兩家超過百年歷史的公司合併,產生的火花非常巨大,基於對杜邦與陶氏的過往營運成績,長期來看這或許會是長期投資組合的好股票。各產業大者恆大,美股市場永遠擁有最多的好貨!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世界級化工巨獸誕生--杜邦與陶氏超大合併案,存在套利空間?

延伸閱讀:踩在針板上的麥當勞!歡樂企業形象背後,有一群「野蠻人」整天想著拆了這間公司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