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讀者看到這邊,會不會覺得開銷這麼多,到底從哪來的啊?是的,這些都是基金投資人埋單, 也就是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小戶們不見得能參加五星級飯店的名人投資講座,可是卻得跟大戶繳交一樣百分比的基金管理費。
這些內扣費用省下來會差多少呢?我們來作一個比較。先不要看本身就很慘的礦業和金磚領域,來看看經濟穩健復甦的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美國。
我們挑選了市場上名聲顯赫的美股基金,包括摩根美國基金、富達美國基金、富蘭克林高成長基金、PIMCO美國股票增益基金跟知名ETF系列:iShares的S&P500 ETF(股票代碼:IVV),究竟,在近幾年都逐步上升的股市當中,基金和ETF鹿死誰手?
由下圖可以看到:
從2010年1月開始、到2015年11月25日收盤為止(基金淨值最新日期為11月25日),美股大盤S&P500指數漲了87.33%。這些知名基金的經理人也不負眾望,在這近六年的多頭時光中紛紛超越大盤,創下了94.84%~107.95%不等的報酬。可是iShares的ETF更優秀,績效達到111.42%,超越了這些最具規模的知名基金。
這就是管理費低廉的差異。這些大型基金的經理人一定非常優秀,才能讓五年來的績效超越大盤。但經理人選股再優秀,一扣掉內含的經理費、管理費後,到投資人手上的績效還不如一支被動式管理的ETF。
那麼,ETF跟基金間的管理費差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