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百款新單車,從這裡誕生!專訪美利達獲利心臟:德國10人研發室

位於德國馬斯塔特的研發中心,是美利達研發大腦, 它也是美利達品牌大使,負責贊助國際自行車手與車隊。 這十人研發團隊與台灣跨海分工,讓美利達每年賺一個股本。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二○一五年美利達手上掌握的公路車訂單,出現高達四九%的年成長率,「其他自行車品牌,公路車占銷售量的比重大約是四成,我們現在只有一六%,只要提高到三成就很可觀了,」鄭文祥說。

現在不只有一項武器
高毛利公路車,訂單成長49%

公路車的平均售價是登山車的兩倍,毛利率也多了快要一倍,再加上國際間每週都有比賽,比登山車一年只有幾次大型賽,頻率來得高。只要推出市場能接受的車種,將會是推升業績的明日之星。

靠著德國人精準的做事態度與對流行的敏銳,加上台灣後端工廠到位的生產方式,美利達從十三年前虧損的公司,如今蛻變成國內自行車產業中,每股獲利最高的公司。

【延伸閱讀】當年一筆買貴的交易,卻成美利達獲利功臣

如今獲利亮眼的美利達,在二○○一年時,曾因為認列營收占三成的代工客戶、美國最大自行車業者Schwinn的倒閉呆帳,出現上市以來首度虧損,當年每股稅後虧損一.一元。這項虧損,開啟了美利達其後一連串的艱難抉擇。

當時Schwinn找上門,想賣給美利達兩個自有品牌,如果美利達買下,美國市占率立刻擴大,可解決生產線閒置問題; Schwinn是大賣場的大眾化品牌,走的是薄利多銷路線。

此時,另一家Specialized也有意銷售,它不是業界規模最大,卻是自行車界保時捷,走的是少量多樣、平均單價一千二百美元高價路線,這正是美利達要的遠景。

於是,在自行車業低迷、美利達尚未轉虧為盈的二○○一年,它竟用溢價八倍買下Specialized,僅取得不到五成的股權,還讓當地人主導經營,看似吃虧,卻讓美利達更確定往高價品牌路線發展,若少了Specialized的刺激,美利達可能還停留在每年賺一到二元的代工模式。

而當年「高價」買進的Specialized,如今每年對美利達獲利貢獻至少三成,成了推升美利達的重要支柱。十三年前,要是美利達大頭大腦的買下Schwinn,下場恐怕將如同明基買下西門子一樣,令人不勝唏噓。

贊助車手、舉辦自行車賽,幫美利達營收衝高—美利達營收、EPS變化
贊助車手、舉辦自行車賽,幫美利達營收衝高—美利達營收、EPS變化
圖片放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