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表面理由,當然就是中國人行降息,但這其實也不能完全根治,因為中國人行此次降息就是讓壞帳不要影響銀行太多,避免導致持續緊縮銀根,但經歷過台灣2002年二次金改的投資人大概都不會忘記,除非成立RTC這種不良資產債權處理機構,一次清光所以壞帳,否則銀行資金成本與不良貸款的上升壓力猶存。簡單說,沒有大破,就不要想要大立。
反觀美國同樣經歷金融海嘯,當時讓貝爾斯登和美林等國際大型投資機構倒閉或者被合併,連花旗都被接收國管,從經濟角度來看就是一種去除多餘產能。美國是自由資本市場,用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反倒能讓經濟快速復原,但中國卻採取緩慢處理的模式,不但無法調整結構,讓無效的資金放貸回歸銀行體系,反而讓有關係的企業財團趁機再透過新名目從金融體系搬錢。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際外資,並不如中國本地熱衷,例如根據金融時報就報導,上周外國投資者從亞洲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股市,根據澳新銀行(ANZ)編制的圖表,僅僅從中國股權基金撤出的資金就有22.49億美元,是三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還有一個徵兆可以注意,雖然近半年來中國股市表現亮眼,囊括1周、1個月、3個月與半年以來的全球股市漲勢冠軍寶座,但是同樣在香港掛牌的中國上市公司股價漲幅卻不如內地,根據恆生AH股溢價指數,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公司的香港股價比內地股價大約低12%,創出2012年7月以來最大價差。
這樣的奇特現象,特別是在滬港通啟動後更令人不解,為何同一家公司的所發行股票會出現「一國兩價」,而且根據香港交易所統計,在上海市場成交量本周創新高之際,內地投資者仍有96%的港股通額度沒有使用,究竟是中國大媽的熱情過度,還是香港這群國際投資人太過冷靜?
當然股市不一定要靠基本面,在資金狂潮下,套句中國股民最愛說的:風來了,連豬都會飛起來。不過,看看過去炒農產品、炒房、炒黃金最後的下場,一窩熱的後果就是當風弱了,還留在原地恐怕就是豬了。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