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12億頭彩的公務員花8億買保險,合理嗎?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如果是為了分散資產或是降低流動性,不想把所有資產都以定存或活存的方式來處理,所以就用保險來分散資產,或是怕自己一下子就把錢花光光,所以用保險這種解約會有損失的工具來降低流動性,的確是可行的,但不見得是最理想的。

以分散資產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考量資產配置的工具是不是夠安全,但是保險公司安全嗎?的確,台灣到目前為止出事的保險公司屈指可數,大概只有民國61年宣告破產的「國光人壽」和94年停業清算的「國華產物保險公司」。但是目前被政府列為問題保險公司就有四、五家,而且金管會最近也將要公佈保險公司的退場機制,未來保險公司如果倒閉,保單將不再全額賠付。

把錢存在銀行至少還有存款保險,把錢拿去買保單,雖然也有保險安定基金,但是去年的國華人壽的掏空案,不但已經把這筆基金用光,甚至還得跟銀行團融資,所以「安定」功能早就消失了。換句話說,把錢存在保險公司這個動作,其實已經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只能賭保險公司活得比自己久。

有沒有替代方案?買國債或是美國公債,安全性都還比買保單要高很多,試想,是保險公司倒閉的可能性比較大、還是國家破產的可能性比較大。

至於降低流動性,很多人喜歡用保險來「強迫儲蓄」,這也就是為什麼終身險和儲蓄險相當受到歡迎,但是這些需要強迫儲蓄的人,往往就是因為錢存不下來,所以繳不起保費的機率也特別高。根據統計資料,第13個月的保單繼續率只有80%,第25個月只剩70%,無論保單是失效或解約,損失都相當大。當然,躉繳保單沒有續期繳不起的問題,但還是會有閉鎖期,如果太快解約也會有損失。如果要降低流動性,避免自己一下子就把錢花光,還有更理想的方案:交付信託。

信託相對於其他的資產處理方式有許多好處,包括: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