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份理想好工作,收入竟只有父親的一半...

台大博士生:爸爸,別再怪我不爭氣!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這個結果令我訝異。如果我現在能只花8,610元,就能獲得與27年前相同的生活品質,那就是我現在的支出太多了。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最基本的房屋租金加上飲食費用,就有可能超過一萬元。看來,除了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多了很多過去所沒有的必需支出,我們的薪資並沒有跟上生活支出的成長。

許多人怒吼:「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但是從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其實過去27年,我們的薪水漲幅還超過通膨許多。

所以,要不就是CPI低估了真實的物價成長,要不就是這個指標無法看出生活中新增的支出。過去27年的平均物價年增率1.85%,但經常性支出的平均年增率卻高達5.9%,我們的生活支出成長速度遠比通膨所造成的物價上漲還快三倍以上!

再看所得
爸爸收入比兒子多一倍是常態

現在來看看所得。我想知道我和我爸的所得差異,到底是不是常態?結果發現,台灣的所得年齡結構的確是有隨著年齡逐漸增高的趨勢,以2011年的資料來看,45到54歲的平均年所得有73.3萬元,而30歲以下則只有41.6萬元,也就是青少年的所得只有中高年的一半多一點。

好吧!年輕人的薪資比較少,但是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問題?還是其實上一代就已經遇到了?

我拿台灣歷年來的起薪和當年度的經常性薪資作比較,結果發現,我們這一代面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1991年,台灣的平均經常性薪資有22,039元,2011年為36,803元,成長了67%。同時期,台灣的平均起薪有17,336元,現在為24,655元,只成長了42%。

比起經常性薪資不調整,大家應該要更關注起薪的停滯現象:台灣的起薪從1998年的24,014元停滯到現在,過了13年,只增加641元,若把通膨考慮進去,實際上起薪是負成長。

我不知道那些針對年輕人的批評,是否真的已經知道這些年輕人所面臨的情況?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支出佔了薪資的七成,遠比上個世代的四成還高很多,而且並不是因為他們奢侈、浪費。面臨生活支出的高速成長,相較之下通膨還只是小問題,但他們的起薪和上個世代相比卻很少,而且已經停滯十幾年。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