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ETF風險低?高股息ETF可以當定存嗎?常見4迷思破解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1.目前很流行月月配的高股息ETF,吸引了許多投資新手,也有退休族因此去解定存或抵押房產,高股息ETF是高報酬保證嗎?有配息一定就代表有獲利嗎?股息其實不是額外的報酬。

2.在每次配息前後,其實股票的總市值都是不變的,投資前,投資人不能只看配息率高低以及配息頻率,而是應該去看總報酬(股利加上資本利得)的長期表現才完整。

近期市場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高股息ETF,尤其目前很流行採取的月月配模式,更讓許多投資人趨之若鶩,不僅有新手為了申購而去開立證券戶,也有退休族因此而去解定存或抵押房產。這些投資人的想法筆者很能理解,因為筆者過去也曾有過類似的階段,還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但後來隨著投資經驗的累積,已經不會採取這種做法,因為在追逐高息的背後,其實要付出不小的代價,這裡也提醒大家一些常見的盲點與迷思:

迷思1》把高配息跟高報酬畫上等號

首先投資人要了解,股息並不是額外的報酬,每次配息前後,股票的總市值是不變的。不管殖利率有多高,或配息有多頻繁,都不會因此為投資人帶來更多的回報,就像一塊披薩你不管再怎麼切,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大。所以投資前不要只看配息率高低,而是應該去看總報酬(股利加上資本利得)的長期表現才完整。

在這部分,高股息ETF因為選股重視殖利率,通常成分股的成長性會比較低,長期下來總報酬很可能會落後市值型ETF。我們以成立最久的元大高股息(0056)為例,從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這段期間元大台灣50(0050)的總報酬是352.9%,年化報酬是9.8%,但同一時期0056的總報酬只有261.9%,年化報酬是8.2%,明顯落後大盤(詳見圖1)。如果一開始是投資1,000萬元的本金,最後獲利會少910萬元,回報差很多。

迷思2》忽略背後的投資費用與成本

高股息ETF通常會有更高的管理費與交易成本,高股息也會帶來更高的稅負,如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股利所得要合併綜所稅申報等,當股利領得愈多,稅也可能會課得愈重。此外,如果參與除息,股利通常會延後一段時間才實際入帳,假如要將股利再投入,這段空窗期就會降低複利效果,之後再投資也會增加額外的交易成本,以上種種原因,長期下來都會不利於資產的累積。

迷思3》認為高股息ETF更穩定、風險更低

除此之外,一般人會偏好高股息ETF的原因是認為投資起來更穩定,波動更低,但這也是種迷思。從表1可以看到,0050與0056在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這段期間的年化波動率、最大回檔幅度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回顧歷史,兩者在幾次重大股災的下跌差距也很有限,比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兩者的最大回檔均超過5成;在2022年的通膨升息危機,兩者最大回檔也都超過3成,所以0056在空頭時並不一定比較抗跌。投資人如果希望降低波動風險,與其買高股息ETF,不如更多元分散地投資,並做好資產配置,才能讓獲利更穩定。

迷思4》將股息視為現金流的唯一來源

最後,投資人選擇高股息ETF的主因通常是希望擁有穩定的現金流或被動收入,但股票並非固定收益資產,每年配息一樣會變動,最終還是要看公司的獲利與成長性。而高股息ETF的問題如前所述,長期下來反而可能會犧牲總報酬,降低未來能提領的資金。

況且現金流的來源很多,不必只限於股利,投資人完全可以自製現金流來支應。比如預先保留好生活準備金,或者有需要的時候賣股變現就好,運用起來更自由,也不必增加額外的成本。甚至可以考慮運用槓桿,比如先前專欄中筆者曾經提到的「槓鈴配置」,可以在同樣的市場曝險下,增加現金部位,或者用「買、借、死」策略,透過質押資產的方式來獲得現金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