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創辦人及執行長
輔導企業經驗逾20年,授課企業達500家
曾任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
榮獲「卓越工程師獎、台積師鐸獎」
「國際PJ法」創辦人
《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職場冰淇淋》Podcast節目主持人
著有《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思維的良率》、《思維的製程》
線上課程:台積電前主管彭建文教你:20種高效能思維工作術
摘要
「教練型主管」的系統方法,強調主管需從執行者轉變為引導者,侯安璐老師指出主管常犯的3大心態錯誤與3種領導風格,並提出讓團隊自發運作的3步驟。教練型領導也能提升團隊成長與自律,讓主管更輕鬆、組織更有活力。
鋒哥老師(李柏鋒老師)是我與侯安璐老師共同好朋友,柏鋒老師也有自己的Podcast節目,剛好侯老師開發了一套教練型主管的系統性方法,稱為「教練力-教練型企業主管養成課」,因此鋒哥就邀請侯老師進行了一場訪談,當天的訪談對話,我也參與其中,當他們聊到了教練型領導力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性。這場對話讓我回想起這些年來,我們在企業輔導授課,看到無數企業主管從執行者轉變為領導者的掙扎與突破。
侯老師接著說:很多人以為,當上主管就代表成功,但現實是——主管的挑戰才剛開始。
我們會發現,許多主管都是從優秀的執行者晉升而來。過去,他們靠著高效完成任務、卓越的個人能力脫穎而出,然而當他們成為主管,卻發現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且不受控。
「自己做比較輕鬆,帶人怎麼這麼麻煩?」
「以前只要顧好自己的KPI,現在要顧整個團隊,壓力變好大!」
「部署怎麼不照我的方式做?難道他們不懂嗎?」
這些困惑,來自於角色的切換不夠順暢。
從個人成功到團隊成功,這中間的心態轉變才是關鍵!個人的經驗,主管需要從「做事」到「帶人」,因此需要3大的心態轉變。
1.放下「超人模式」,不要1個人當3個人用
很多主管剛上任時,習慣自己衝第一,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工作模式。但是當主管的責任是讓整個團隊成功,而不是靠自己拼命。團隊成功才是主管的成功。
2.覺察自己的「解題慣性」,避免讓團隊變弱
優秀的主管能夠快速找到解決方案,這是一種天賦。但如果任何事情總是親自解決問題,團隊的成長機會就被剝奪了。讓團隊成員自己思考、自己動起來,自己解決問題,才是長遠的成功策略。
3.學會「引導」,讓團隊自發運作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發號施令,而在於能否創造一個讓團隊自動自發的環境。當團隊能夠自主思考、主動回報、彼此支援,主管的壓力自然減少,因此主管學會「引導」技巧,讓團隊自發運作尤其重要。
台積電前主管公開:最高效率工作術
聽完侯老師這一段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想起,當年我在台積電從工程師身上主管的時候,其實也犯了以上的3個錯誤,總是1個人當3個人用,遇到問題總是親自解決問題以及常常對同仁發號施令等,讓我有一陣子非常不適應,感覺比以前更累,甚至還很負面的思考,天啊!早知道就不要升上主管等的負面聲音。
接著我們也聊到主管的風格,侯老師說,根據他的經驗有3種常見的主管類型,分別是:
1.教訓型主管:以糾錯為主,錯了就馬上抓來罵,希望部署馬上記住,不要再犯。這種方式可能短期內有效,但長期會讓員工失去動力與自信。
2.教導型主管:耐心解釋來龍去脈,從前因後果到未來影響,一次講完很多內容。但有時太過冗長,員工吸收不易,容易流於說教。教導型主管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主管的領導方式是「告訴你怎麼做」或「針對某個問題,給出特定的標準答案
3.教練型主管:主管所要扮演的就是「教練」的角色,用提問與引導的對話,讓部屬發揮自己的潛能,幫助部署自己找到答案,並且根據不同的部署給予適合的支持。進而提高工作績效。
這也讓我想起,我過去在職涯中,有遇過教訓型主管,當時真的很不能適應,而且總會覺得,為什麼主管一定要那麼兇呢,難道不能用其他方式來做管理嗎?但我相信,這個時代如果再用教訓型的方式來管理團隊,肯定下面的人會走一票,因為不同時代出生的人,要用的管理方式其實也不太一樣。但關鍵不是一定要當教練型主管,而是懂得靈活運用不同風格。對不同的部署、不同的任務,可以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一位稱職的領導者,不只要帶領團隊向前達成目標,更要引領他們成長、感受到工作的價值,但是要如何讓讓團隊真正動起來? 侯老師提了3個關鍵步驟,分別為:
1.設定清晰目標,不只是交代任務
一個有效的主管,必須確保團隊清楚知道「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彼此設定清楚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是有共識的,而不是主管自己想得目標,團隊成員只是接收指令。
2.觀察團隊特質,因人而異調整領導方式
稻盛和夫把人可以分為3種,第1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人;第2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人;第3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動力來源,主管需要理解哪些方式能夠真正驅動團隊。例如:
- 自燃型員工:給他目標,他就能自己完成。
- 可燃型員工:需要一些引導與支援,才能發揮潛力。
- 不燃型員工:不管怎麼帶都推不動,這時就要考慮其他方式,例如:了解同仁內心的想法,然後採取適合他的領導方式。
3.提供適時回饋,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
主管與部署之間,回饋與回報是雙向的。主管提供回饋,讓部署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優化。部署主動回報,讓主管知道工作進度,避免問題失控。這樣的互動模式,才能讓主管真正掌握團隊狀態,而不是到最後才發現問題。
最後,侯老師提到,教練力不只是一種管理技巧,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一個主管每天都用「教訓」的方式管理,或許短期內能提升效率,但長期下來,員工可能因為壓力過大、沒有自主性而選擇離開。但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教練型領導力,讓團隊擁有自發性與成長動力,主管的工作反而會變得更輕鬆,而企業的整體效能也能大幅提升。
最好的領導者,不是讓團隊「依賴」自己,而是讓團隊「不需要」自己,卻仍能運作順暢。願我們都能培養這樣的領導智慧,讓團隊更有活力,讓自己更輕鬆。
延伸閱讀
如何跟老闆溝通
主管愈忙碌就愈難「帶人」?用「教練式對話」,讓團隊更強大
解決問題不只靠方法!3個步驟打造高效工作術
小檔案_彭建文

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創辦人及執行長
輔導企業經驗逾20年,授課企業達500家
曾任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
榮獲「卓越工程師獎、台積師鐸獎」
「國際PJ法」創辦人
《商業周刊》專欄作家
《職場冰淇淋》Podcast節目主持人
著有《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思維的良率》、《思維的製程》
線上課程:台積電前主管彭建文教你:20種高效能思維工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