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政府打房總是成效不彰?4原因告訴你,台灣房地產背後恐比想像的更堅強

玩股網是台灣最大投資教學平台,成立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供市場資訊、投資工具、觀點分析與教學服務,幫助投資人賺錢是我們所致力的目標。網站每月超過百萬人造訪,會員超過35萬,自製Podcast節目《就是愛玩股》,下載數超過300萬次。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說到全球不動產,一直都是多空激戰的議題,但台灣有其特殊性,為什麼打房政策似乎一直是隔靴搔癢?台灣房地產背後有4大關鍵,讓打房這件事難上加難。

說到全球不動產,一直都是多空激戰的議題,但台灣有著其特殊性,為什麼打房政策似乎一直是隔靴搔癢?首先來談談幾點個人見解。

為何打房政策總是隔靴搔癢?

房市總規模驚人

根據一些機構報導,雖然沒有最新數據,不過房市規模大致比股市市值多1倍。也就是說,目前股市總規模大約是新台幣70兆元,那麼合理推估房市總規模大約是新台幣140兆元,代表台灣有錢人藏錢的首選,絕對不會忘記在台灣置產。

媒體恐嚇性高

媒體總說國內銀行住宅貸款餘額驚人,在2023年底突破10兆元門檻,目前又即將突破11兆元大關,如果用不動產總規模來看,其實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民眾解定存炒股或大買ETF導致房市緊縮

近期市場有一個看法是,散戶炒股炒ETF,導致房貸撥款餘額縮水。但認真說,目前國內ETF總規模大約2兆多元,2023年至今,成長大概1兆的規模,這怎麼跟房市總規模以及不動產放貸規模相比?所以說民眾解定存炒房,導致銀行存放資金餘額不足而限縮房貸,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性。

銀行放款拉警報

疫情開始後,股房雙漲,大家在股市獲利後就出場,轉往更穩健的房市,再加上房市大漲,因此導致銀行放款不動產的水位迅速攀升,這主要還是來自房價高漲,因為通膨加劇,所以大家存入銀行的資金變少,知道要多投資才能對抗通膨,所以一來一往之下,當民眾及企業的存款變少,加上房市大漲而成數不變的情況下同時發生,那麼銀行放款水位暴衝也是可想而知。

政府與房市的「共伴性」高

房市熱絡,當然能造福政府稅收大增,此外也能帶動良性通膨,因為房市上漲就會帶動物價通膨,國家GDP自然就會更漂亮。

再來是不動產貢獻台灣GDP超過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國家賺錢的雙引擎,一顆當然是半導體業,另外一顆就是不動產。

除此之外,當國內銀行放款不動產規模變大,呆帳率當然也會比個金、企金更穩健,甚至可以說是不怕呆帳,反正只要大家欠款就直接沒收不動產,而不動產又是長期增值的商品,這當然有利於銀行;再者,銀行賺錢又上繳給金控母公司,而一堆金控的老闆又是財政部,所以從政府角度來說,房市熱絡就會有兩大好康,其一是稅金賺不完,其二是股息收益不斷成長。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