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信能省則省,連一包衛生紙也要精打細算不買貴...金錢教練教你這樣調整,存錢不再苦哈哈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我以前會在超市賣衛生紙的走廊上待好一陣子,想找到最划算的商品。在商品標示不完整的店家,我會為了希望可以省幾塊錢,而仔細檢查各種不同的包裝和折扣。到底該買哪一包衛生紙成了嚴重的問題,而且老實說,這給我很大的壓力。我覺得自己毫無頭緒,似乎怎麼做都不對,就像把錢丟到水中。我會在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品牌間左右為難,想算清楚每一塊錢可以買到的衛生紙面積——畢竟,擅長理財就是這個意思,不是嗎?這樣精打細算,買到最划算的衛生紙,才能改善我的經濟狀況,對吧?這可真是天大的誤解。

從小到大,我都以為影響個人經濟狀況的,就是這些小額消費,例如早上買咖啡,以及不在衛生紙上花太多錢。事實上,在本書開頭即提到節省預算和尋找折扣都不會讓人致富,不會幫助你打造真正的財富。簡單來說,只會使你的精力耗費在錯誤的地方而已。以前的我陷在這種「破產心態」中,花在匱乏問題的時間想起來都很尷尬,例如:「哪種衛生紙比較划算?」我太在意微不足道的細節,卻無法對經濟狀況做出有意義的影響。

有太多人忙著問匱乏的問題,把心力都放在不對的地方,以至於身陷困境而無力脫身,失去了改變的力量。我們在細節上汲汲營營,想在微不足道的地方省更多錢,卻忘了真正重要的大事。與其思考匱乏的問題,我們該關注的是富足心態的問題。

匱乏的問題包含:

1.花10分鐘在衛生紙區,想找到最划算的價格。

2.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去錙銖必較各家銀行高利潤儲蓄帳戶那僅0.3%的差異。

3.認為每天早上買的咖啡,可能是自己經濟困難的原因,卻忽視真正嚴重的問題,例如你的房貸、車貸和其他債務。

4.面對兩種本質相同的投資選項時,卻左右為難,下不了決定。

匱乏問題很麻煩,主要的理由有3點:

1.問題的根基是錯誤的信念,以為生活中的小習慣就足以影響人生所有的結果。

2.提出匱乏問題,會讓我們陷入「分析造成的癱瘓」,也就是執迷於細節而猶豫不決。

3.提出匱乏問題,會讓我們無法提出正確的問題,進而真正改變經濟狀況,例如富足心態的問題。

我們持續身無分文,因為我們問的都是匱乏的問題,卻沒有意識到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再小的進步都好過原地踏步。你是否總是認為,如果無法做到最好,就乾脆什麼都別做。你是否對自己說過:「老天啊,我好想去運動,想多看看書,或是打掃家裡和整理房間,或是加入任何你想做的事物中,但卻沒有時間...。」

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全有或全無——只要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無論進步多小都很有意義。這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理財上——為什麼要等一切條件都完美才能開始?踏出第1步,得到快速的微小成就,就能讓我們內心受到鼓舞,能更努力地繼續前進。

假如想運動,何不從1天10分鐘開始或是1週1天?假如想看更多書,何不從每天上床前5分鐘開始?假如想整理房間,何不從整理衣櫃開始,或是每天整理15分鐘?我們都忘了,其實可以選擇開始朝目標慢慢接近。畢竟,每天10分鐘或每週1天,都比什麼也不做更好吧?沒辦法存1,000美元?先存100美元。沒辦法存100美元?存10美元吧。無論如何,開始就是開始。如果只是待在原地,人生就不可能有所改變。下定改變的決心,每天都離目標更近一些,無論進度再緩慢都沒關係。

你現在不是百萬富翁,是因為買了不對的衛生紙品牌嗎?不。那麼,為什麼在理財之路上要這麼在意呢?只要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和喜悅,把錢花在哪裡都沒關係。

我們的壞習慣在日積月累下,會導致金錢的浪費嗎?會的,但前提要是真正的「壞習慣」。除非把錢花在無法反映價值觀的地方,例如迎合社會期待、填補空虛或想要融入,才算是浪費。如果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永遠不算浪費,即便只是每天早上的星巴克——就算把喝咖啡的錢都拿來投資,10年內就能賺進70萬美元也一樣。

另一方面,假如你持續買自己不需要的廢物,就不能因為無法達成目標、得不到真正重要的事物、對人生整體感到不滿而感到忿忿不平。只要你理解機會成本、優先順序,以及能帶來真正快樂的事物,並依此行動,那麼各種微不足道的事和匱乏的問題都不重要了。假如你覺得自己熱愛早上的星巴克,咖啡讓你非常快樂,那麼就別試著限制自己(就像是預算代表的缺稀和匱乏),把重心放在排除不喜歡的廢物吧。

你喜歡電子產品嗎?不喜歡?那或許就別買最新的頂級手機了,畢竟不符合你的價值。帶便當會讓你快樂嗎?是的?很棒,可以省下一些花在沒意義事物上的錢了。現在,你可以毫無罪惡感地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例如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說到底,重要的是你在意的事,以及充足但不放縱的感受。把過度的浪費排除,例如衣櫃深處的雜物,或是每個月收費但不曾使用的訂閱服務。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匱乏問題,轉而專注在富足心態,就能不受限制地改變人生。

9個富足心態的問題

富足心態問題是從富足心態出發,反思自己的財務狀況,反思自己生命的狀態和擁有的事物,並且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出重大的改變:

1.我應該存多少錢?而不是:我該存錢嗎?
2.我應該投資多少錢?而不是:我該投資嗎?
3.買房子應該花多少錢?
4.我應該購屋還是租屋?
5.我應該為了婚禮貸款嗎?
6.我應該融資購買高級汽車嗎?
7.沒有現金時,我該刷卡嗎?
8.我該加快償還學貸的步調嗎?
9.我應該為退休生活存多少錢?

提出富足心態的問題,能讓我們不再計較衛生紙那幾塊錢的差異,反而更能看清楚全局,真正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上述的問題才真正有可能讓人生向前——或是處理不好,會陷入僵局。

延伸閱讀
每一筆「小確幸」、「享受當下」的消費都是在預支未來財富?金錢教練:花錢沒關係,但要值得
省錢是為將來過好日子,但不用把所有美好都省掉...適時創造儀式感,生活才不只是生存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