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收入愈來愈少,為什麼不見得是壞事?財務的逆向思考!蔣竣植:打造不工作也有錢的體質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客戶:「工作薪水愈來愈少,你講真的還假的?」

我:「你沒聽錯,我也沒說錯!這可是有周全的想法喔!」

看來,前來諮詢的民眾應該在懷疑她眼前的這位顧問(編按:作者本人),在碰面前有偷喝酒吧。

「存錢好困難、記帳好麻煩、投資好困擾等理財難題,好像身邊的朋友都跟我有相同的問題,看來我應該不用太擔心,就繼續放心地做自己吧!」我們是否常在心中會浮現上述自我安慰的話?

「為什麼有錢人跟我想的不一樣?」

就因為不一樣,所以他成為有錢人,而大部分的人卻是平凡民眾。常常有個理財上的想法,覺得好像不少人都是這樣想、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對,但卻忽略了結果也就跟大家一樣了。

問題來了,無論是理財的想法還是做法,要跟大家不一樣,其實並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及執行力,當然,也需要透過時間才能驗證結果是否如預期。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希望薪水能愈來愈少」這件事的思考邏輯。

財務工程的逆向思考

首先,要確認支出是否已被整理過,「收入大於支出」相信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理財公式,但大多會聚焦在如何增加收入(開源)這個部分,卻忽略了降低支出(節流)也能讓這個公式成立。

所以往往透過財務諮詢及定期檢討,讓生活的非必要開銷下降,就不用一味的追求收入增加,畢竟「高收入卻零存款」的諮詢個案是很常見的!更重要的是,其實薪資的增加與否,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而是老闆!

一旦支出的部分經檢討調整後,能夠降至一定的水位,達成穩定的平均支出,而閒置資金自然也就增加了。接下來就是如何運用這筆被努力省出來的閒置資金。

近年來國人熱衷投資有定期配息的理財商品,例如股票、基金、ETF等。投資所領到的利息,彷彿就多了一層安全感,有著落袋為安的踏實。但實際上,投資的本金一直也存在著波動,平常並不會特別留意,但只要遇到一件影響著全球的大事,價格的下跌所造成的虧損,就會感到坐立難安、食不下嚥,霎那間本金的虧損和持續領著配息,就會被視為兩件事的看待。

而這樣的心理歷程,相信是很多手上有著配息商品朋友的經歷,其實只是要提醒各位,如何降低本金的波動,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再來,當努力擠出來的資金,開始規畫透過有現金流(配息)的投資商品之後,就可以開始將平均每個月可獲得的現金流,嘗試計入除了工作薪資之外的收入來源之一。

以個人為例,假設平均每月支出為4萬元,那找一份至少4萬薪水的工作是相當合理且必要的,而此時投資的部分也需要認真累積,除了定期投資之外,別忘了配息再滾入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們可以從投資收入和薪資收入,進行下面這樣的規畫(同樣月入4萬元):
1.投資收入0元+薪資收入4萬元。
2.投資收入5,000元+薪資收入3萬5,000元。
3.投資收入1萬元+薪資收入3萬元。
4.投資收入1萬5,000元+薪資收入2萬5,000元。

以此類推。這樣的投資規畫思維有3個潛在好處:
1.在跳槽、升官加薪的情況之下,有機會能加速達成財務目標,例如提早退休、繳清房貸等。

2.在未來薪資增加不如預期,甚至持平的情況下,因為開始有著投資可供支撐,壓力能降低不小。

3. 若被迫轉職、降薪的情況下,其實因為有著投資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後盾,在工作的選擇上,反而可主動調降薪資要求,以獲取下一份工作。

雖然要有「逆向財務工程的思維」並不容易,可是當工作的薪水能愈找愈少,相信工作壓力也能愈來愈低,工作內容愈來愈輕鬆,也愈能擺脫工作而進入「類退休」生活與工作模式。否則,若還是那個不工作就無法生存的傳統思維,退休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名詞」,從來就無法成為能實現的「動詞」

只要換個思維,就能替投資的動力添加柴火!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一位CFP的日常】神啊!希望未來找工作時的薪水能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
沒做到30歲存百萬、40歲買房就算失敗?財顧顧問真心話:盲目遵循他人的「理財公式」恐會害了你
你開始做退休規畫了嗎?除了錢,其實還有這些事要提前開始,生活才不會索然無味
覺得退休離自己還很遙遠,等未來再規畫就好?財務顧問蔣竣植:若「現在」不改變,將會一直為錢所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