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目前任職於證券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
據FTSE Russell的《Smart Beta:2017年全球資產管理人調查報告》基於194家機構(資產管理規模超2萬億美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有46%的受調查機構採用了Smart Beta策略,現今應該已經超過5成。
Smart Beta ETF已成為尋求替代傳統被動式指數基金或主動式共同基金的替代品,以及尋求跑贏市場大盤潛力的投資者的熱門工具選擇。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什麼是「Smart Beta ETF」、它們的運作方式以及投資它們的優勢和風險。
什麼是Smart Beta ETF?
在說明Smart Beta前,先重新說明什麼是「Beta」。在投資學中,「Beta」指廣泛的市場大盤表現,而「alpha」則指跑贏市場大盤的超額報酬。
1960年至1970年代,金融學術研究發現,「沒有任何人能擊敗大盤」,這也是目前投資學仍最根深蒂固的「效率市場假說」。這種概念逐漸被大家接受,也成為指數型基金得以創建的理論基礎——只要成本盡可能壓低的前提之下,追隨大盤指數就好。
可是,從1980年代開始,學者們逐漸發現了一些系統性的方法,讓人們可以切切實實地擊敗大盤,而不需要祈禱神明的保佑。
傳統的Beta指數投資,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目前台灣市場中Beta指數基金或ETF,例如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灣50(006208)、元大中型100(0051)、元大富櫃50(006201)、元大MSCI台灣(006203)、永豐台灣加權(006204)。
Smart Beta的策略本質上追求的不再是對大盤指數的緊密追蹤,而是希望通過在指數編制過程中對選股和權重安排的優化,獲得擊敗傳統市值加權指數的超額報酬「alpha」機會。
它結合了「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這2個優點,能夠突破市值加權指數的限制,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靈活的、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策略,以及更好地管理組合風險,所以愈來愈多的專業投資者把目光轉向Smart Beta投資策略。
簡單來說,Smart Beta代表的不是簡單的指數被動投資,而是一種基於學術研究發展的Beta投資策略。
目前Smart Beta ETF使用基於價值(Value)、動量(Momentum)、質量(Quality)、波動性(Volatility)和規模(Size)等因子,替代加權方案來建構投資組合。一般來說,採用Smart Beta策略的基金或ETF會被歸類在主動型,畢竟裡面的權重設定本身就是一個人為評估的設定,而目前美國最大的主動型ETF發行商即為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