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台大校園,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許世穎攝/商業周刊
圖片放大
最近讀了一本蠻有意思的書,這是2016年出的,最近花了點時間看完,這本書名原為: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中文翻譯為:「階級世代」
出版社用斗大的字體,在書的外皮打上《再努力都沒用,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
不可否認,這樣確實比較聳動,也讓人想一探究竟。
回到台灣,我們可以看到,根據財政資料中心公布資料顯示,2015年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00倍,而與前一年度差距倍數111倍相比略為減少。
最富有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246.2萬元、最貧窮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18.4萬元,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3.32倍。
媒體每個月都在放送類似的新聞,彷彿讓大家更感絕望。
上下階層的流動越來越困難
本書作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用各項統計數據資料與訪談故事,驗證過去這數十年來,美國的財富分配,以及富人利用教育資源繼續鞏固下一代的優勢。
其實不只是台灣有上下階層難以流動的情況,美國更是如此......
過往的「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也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不過作者發現,相較於1950年代,現在窮人跟富人的隔離越來越嚴重,富人集中在豪宅區,窮人集中在貧民窟。日常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此外,兩者的家庭給予的機會也不平等,中上階級的父母更有時間陪伴小孩,給予刺激,培養孩子的認知與非認知技巧。
但是窮人家的孩子,時常要面對家庭的崩解,或者隔代教養的環境長大。
不同於一般的研究只呈現冰冷的數據資料,本書著重不同孩子的成長過程,訪問了各種生命故事,用這樣的方式跟讀者說明: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社會資本的差異,如何影響各階層孩子的流動機會。
在台灣來看,「學區宅」或許就是這樣的代表,為什麼學區宅高價不墜?明星國中或者高中常常是熱門的焦點,是因為學校老師特別會教?還是因為學生群本來的資質就比較高?或者根本是一群較為類似社會地位的人,為了孩子才形成的一種「教育壟斷」?
之前也有研究顯示,台大學生幾乎都住在台北市大安區,而有將近一半來自雙北地區;台大學生認為雙北教育資源豐富,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其中大安區普遍社經地位高,考上台大也相對有優勢。台大生來自哪?研究:北市大安區最多
這項台灣的研究,與本書中的論點不謀而合。
窮人家庭不容許出錯,富人家庭容錯率較高
在貧窮的家庭,從小安全感較低(特別在治安不好的貧民區),因為要隨時注意有沒有危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生活壓力對大腦的法則有負面的影響。當有多的資源時,多用來休閒娛樂。
而富人的家庭資源多用在學習,環境中因父母關係、或許多課外活動都很容易遇到可效法的對象,也很容易得知升學的管道和求職的規則。
舉個例:
倘若做個小生意資金需要100萬,(現在門檻會越來越高)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光存到這100萬就花了5年的時間,(每個月還要給家中孝親費存錢緩慢)
而創業並不保證一次成功呀!如果失敗了,是否要再挑戰第二次?
但出身富有家庭的孩子,如果失敗第一次,可以第二次或第三次,由於家中的資源較多,當失敗次數累積經驗多了,成功的那次也近了......
但貧困孩子可能光第二次或第三次創業就已經後繼無力。
論能力值,也許「極端出色」的窮孩子依舊可以翻身,不過如果只是「普通出色」的窮孩子,可能就翻不上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富二代在講自己是白手起家時,會遭受網友或年輕人一片砲轟的原因,如果不是那樣的家庭給你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資金去「試錯」,你如何能成功?
當然有些部分偏激言論,我們可以不予理會,畢竟確實還是有部分富二代認真作事業,而且也不會譁眾取寵,創業十幾次失敗甚至敗光家產的案例也不是沒有。
所以我們一味認為出身在富人家庭=創業必定成功,這就偏離了本書的意義。只能說富人的孩子機會真的比較多,名副其實。
別人總是貴人較多?而我總遇不到貴人?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常常聽到這句話,那就是「那個XXX會成功,還不是因為有貴人」,「如果不是因為某某人拉拔,她也不會成功!」
根據本書作者的實證調查,富人家庭的孩子確實容易繼承父母的人脈,而且即便不小心掉入下個階層,也因為有人幫助。(不管是各項資源、或借錢)所以又東山再起......
但是中低階層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在M型化社會結構下,如果你從中產階級不小心掉入貧困區,你要重新拉回上層,可能要花上數十年才有機會。(努力工作+克勤克儉)
甚至必須被迫去追逐高風險高報酬的事情。(書中有提到販毒或加入黑幫)
其實我的見解是這樣:
周圍時時刻刻都有貴人,但是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中文當中,任何人聽到「被利用」這三字,感覺都是比較負面的。
資本主義中,你如果不能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那你就要拿出市場所需要的服務。如果你是有特別的專長,例如:業務能力、管理能力、寫程式軟實力。
一味追求人脈,不如追求自身的專業能力。這些能力會讓你慢慢遇到更多的人脈,反而人脈會來找你......
書中提到,窮人的社交圈還是有遇到貴人的機會,但由於小時候的錯誤觀念,讓他們不敢追求,甚至選擇放棄機會。
這時又回到了舊有的思維,還是留在同樣的階層當中。事後再感到懊悔已來不及了......
結論
因為網路與全球化的普及,財富流動的速度加快,中產階級依舊逐漸減少,在上層的人,會藉由教育去鞏固他們的護城河,所以教育資源對於下一代非常重要。
前幾天瑞普萊坊發表2017年「財富報告」,2016年全球資產(不含房地產)有3000萬美元的富豪達19.3萬人,他們偏好的投資是金融商品和不動產。
2016年台灣富豪人數為1,676人,排名全球第23,年增5%,成長率勝全球水準,但人數僅佔全球所有富豪人數0.8%,不到1%,其中有84%住在台北市,平均每10萬人就有6位富豪。(台灣身價10億富豪1,676人,逾8成住北市)
台灣富豪在各種投資的優先考量因素略顯保守,前3名分別為「財富保存」、「繼承安排」、「稅務規劃」,但在「投資的多樣性」、「創新投資」的重要性遠落後全球平均。
教育還能不能扭轉階層?如果有孩子,或者正要準備生孩子的讀者,這本書值得您閱讀。
本週文章還喜歡嗎?期盼對每位讀者都有幫助,謝謝你們的支持。請分享給你的朋友閱讀,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向上翻轉!
[快速結論]
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全球都面臨的問題,本書作者認為要解決窮孩子的困境,應該將所有的孩子都視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否則機會不平等將同時危害到經濟成長與民主效能,導致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階級世代:再努力都無法翻身?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從來都不平等!向上流動與無法翻身的生命故事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