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6)年6月SMART出版的特刊,內容不少投資達人分享其選股的方式及應注意其營運的事項。
就工作經驗來說,怎樣的財報表現可以稱做好公司?符合一般書籍中所稱的財務指標?還是其他?不同產業、不同企業的財報,還真的都不會一樣…...
財報在編製上是有其規則與規定的,在人性本善的假設下,財報的揭露可以貼近企業實際營運狀況;但事實上,往往有所出入,因為進行遊戲的人會找漏洞,用這個漏洞來影響價格,同時也影響了投資人對於企業價值的判斷。
只要是在遊戲規則範圍內的操作,大多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只是投資人套牢很不爽而已…...),但造假就不同了。
造假怎麼看?Google一下,就會有很多的專家、達人舉著過去發生的案例分享結論。但別忘了,那是事後的檢討,離預防還很遠…...只是前車之鑑仍具參考價值,因可讓投資人別死在同一手法上。
也因知掌握企業實際營運與財務操作很難,加上營運資訊及財報又都可操作;所以在財報選股上,團隊並不試著去猜測企業財報是否造假或者危機,而是以企業歷史營運表現是否符合自己設定的篩選指標為主,搭配當年度營運、獲利展望資訊的解讀,來制定操作模式與掌握區間;對於未符合指標者,即使消息面再怎麼可靠,也是let it go…...因為,要死至少也得死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