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近來接連收到幾封讀者的來信,內容大致如下:
「畢大您好,收看您的專欄也有一段時間了,美股市場我也有作了一點功課,但依舊不知從何下手,有個重要的問題想問您,像是台股現在快要萬點了,而美股道瓊工業指數也超過兩萬點,現在進去買股票不就是追高嗎?況且玩台股的人久了都知道,萬點幾乎是個天險,人人都是想要等在7000點或6000點以下才要買進台灣50ETF,美股不是一樣的道理嗎?會不會直接等道瓊跌到一萬5再來買比較安全。」
最近美股驚驚漲,指數一天比一天高,除了道瓊漲破兩萬點這個整數關卡之外,標準普爾五百指數、那斯達克指數也紛紛創下歷史高點。而且創下歷史高點還不夠,繼續往更高峰邁進。彷彿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因此,就有些朋友會擔心,會不會重演2000年科技泡沫化的悲劇?畢竟,2000年時那斯達克指數最高還不到5100,現在都已經5800點了!高這麼多,真的沒問題嗎?
有個想法與觀點很有趣,請各位讀者不妨先試想看看,台股現在9800點左右,跟以前相同點位相比,你覺得大多數公司是漲的還是跌的?
答案很明顯,除了少數幾家公司外,超過六成以上的公司股價都很低,甚至比加權指數6000點時還要低。從這邊去切入,接著讓我們看看美股市場!
溫和的通膨對經濟是好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幣值。我們都知道,溫和的通膨對經濟有利。通縮反而才是經濟的陷阱。
從2000年後經過了17年,幣值到底稀薄了多少呢?簡單的說,2000年的100美元跟2017年的100美元,會是一樣的價值(購買力)嗎?
我們用美國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當作一個參考:
由圖中可以看到,2000年時,這個指數的數值約在170。而經過17年後的現在,這個指數來到了250左右。成長了47%。也可以說,錢幣變薄了47%......為什麼會用「物價指數」來衡量股價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