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心理學家從大腦的角度看立即的欲望, 經濟學家則從「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 與「偏好當下謬誤」(present-biased preference)的角度分析。一個常見的偏好當下謬誤,是心理學家理查.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與經濟學家大衛.萊布森(David Laibson)所探討的「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雙曲貼現」的意思是說,整體而言,人們短期會出現缺乏耐性的行為,但在做長期規畫時則展現耐性。各位可以想像一個經典的雙曲貼現例子:你會選哪一個?今天就拿到100元,還是下週拿到105元?另外,如果是一年可以拿到100元,和一年又一週可以拿到105元,你選哪一個?
很多人選今天就拿到100元,不會等到下週拿105元,然而問題二,幾乎每一個人都選一年又一週拿到105元,不選一年拿到100元。
換句話說,我們缺乏短期耐性,但卻計畫想要有耐性。然而,等時間到了,真的要執行長期計畫,長期的選擇又變成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再度失去耐性,結果就是我們修改計畫,該做的事晚一點再說。
也因此等一年過去時,再度面臨現在就拿100,還是再等一週拿105元的抉擇,此時我們會改變先前的長期計畫,現在就拿走100元。
很多人無法存夠退休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存錢代表晚一點才消費。然而雙曲貼現告訴我們,我們會寧願今天就把錢花掉,不會等以後,雖然我們的確想替未來存錢。於是,等未來到了之後,偏好當下的謬誤再度出現,再次選擇今天就消費,而不是存錢。換句話說,人類天生就喜歡說:「我以後會多存一點錢」,但每次都食言。
保障老年的自己
財務規畫令人興趣缺缺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得想像老年的自己。想到自己雞皮鶴髮又孱弱的樣子,令人不舒服。預期壽命增加、罹病率減少,大概會帶來較為長期的身心健康。然而,這只代表老態龍鍾會延後到來,不代表不會老。
良好的財務決策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經驗與知識,二是分析能力。年輕人擁有良好分析能力,但接觸金融產品的經驗有限;年長者經驗豐富,但分析能力下降。兩者相加的結果是,理財決策能力的高峰落在40歲至60歲之間,也就是經驗與分析能力同時表現優秀的年齡。因此在中年擬訂理財計畫,是相當合適的年齡,不要等老了,才靠理財解決儲蓄不足的問題。
書籍簡介
書名:100歲的人生戰略
作者: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7/02/09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實務教授,開有選修課「工作未來」(Future of Work),主持「人力資源策略」(Human Resource Strategy)高階管理課程。她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課程,其中組織轉型的課程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此外,葛瑞騰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傑出學者,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Business Thinkers 50)之一,2015年獲頒倫敦商學院最佳教師。2009年獲選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人力資源》雜誌選為人資界最有影響力第二名。
她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www.hotspotsmovement.com)的創辦人,致力為企業帶來創新與活力,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八十多家公司和政府。
著有《未來工作在哪裡?》(The Shift)。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
倫敦商學院經濟教授,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擔任各政府與中央銀行總體經濟顧問,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UK’s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