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埋頭賺錢,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多少錢...「沒想過退休」會讓你真的無法退休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我在台灣坐UBER發現,很多司機都是20多歲,也很喜歡跟乘客請教職場意見,我就跟他們談到這個退休計算。跟很多人聊的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沒想到退休規劃,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有一點像無頭蒼蠅,要存多少、或多久都沒概念,跟我以前有一點像,反正盡量賺錢,一直到退休為止。

這樣其實很危險,因為如果都是憑感覺,存的夠不夠還真的不知道。萬一不夠的話,晚年會很悽慘,因為健保或國民年金以後在不在都還不一定。如果存太多了花不完,不趁年輕時能花趕快花(因為年紀大了吃不多也玩不動了),那不是更虧,最後都是幫小孩賺錢或變遺產稅交給國庫。

所以我會建議,一定要早點規劃,數字會說話。最不好的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聽天由命,也不管錢賺的夠不夠,就這樣一直盲目的做下去。如果真的現在薪水不夠,趁年輕時還有機會轉行,再多拼一下,或者甚至出國念書或打工辛苦幾年,才能達到目標。資產要如何投資,由於篇幅限制,以後再談。

我研究的另一個結論,就是存款目標達到後,退休這個名詞其實也不對,應該叫FI,或Financial Independence,財務獨立,就是到了上班已經不是為錢,也不需要靠薪水過日子的層次。像郭台銘講他自己,25-45歲是為錢財,45-65歲是為理想,65歲後是為興趣。只要是好好規劃,郭董行,我們也可以。

美國有一部電影,裡面的一段話講的真好(請看這段YouTube)

這跟我在美國聽了30年的一個廣播電台節目,MoneyTalk,裡面講的"Land of Critical Mass"的意思一樣。我發現我一些朋友也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上班都是為了興趣和夢想,每天沒有鬧鐘,睡到自然醒,自己當自己的老闆。如果能做好財務規劃,到達這一天其實也不難,那真是快逸人生,每天瀟灑過日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見自己喜歡見的人,多一些時間跟家人朋友一起,還可以做做公益,寫寫專欄,不是很好嗎。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