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計畫

你知道你幾歲可以退休嗎?

今年初,因為巴克萊證券退出台灣,我連續工作了20多年後也第一次有機會可以休息一下,到處遊山玩水,順便用分析師的專業,仔細研究了一下退休這個議題。

這九個月閱讀了很多書籍和部落格,發現竟然有很多人,包括30多歲的人,都已經「提早退休」了。這其實一點也不難,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心得。

重點:要有「目標」!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每天努力的上班賺錢,但是都沒有真正算過,要存多少錢才可以真的退休。想知道要存多少,先要知道每個人每年花費的預算,再運用一個很有名的4%法則,算出最後可以退休的存款數字。

比方你一年的花費要40萬(所以做預算和記帳是很重要的,你真的知道你每年花多少錢,而花在哪裡嗎?),用這個數字除於4%,就是要存到1千萬。

從退休開始,第一年從1千萬存款裡可以花費4%(也就是40萬),第二年開始每年還可以用通貨膨脹率來上調。只要投資得當,可以至少花25-30年,而且很可能可以花一輩子。

這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因為從百年的歷史數據來看,每年投資股票的平均報酬率是大約7%,而通貨膨脹是平均3%。所以退休存款可以每年花4%。以每年上調3%的通貨膨脹率,是可以花一輩子的。這個數字是可以調整的。比方說,如果一年要花40萬以上,就多存點;如果有別的收入,像退休年金,或房租收入,就可以少存一點。

有這個數字後,努力的方向就出來了。會建議每年至少存15-20%的薪水,如果能存更多當然就更好了。假設如果你能存到一半的薪水,你上班的20年,等於就是不存錢的人上班40年。假設兩個人都是從25歲出社會,他要65歲才可以退休(假設公司給退休金),但是你45歲就可以了。另外一個算法是,如果你的薪水比別人多一倍,你做20年等於他做40年,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你可能會說,我薪水沒那麼多,很難存錢,或存的很慢,那以上的計劃就可以讓你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要換跑道了?

{DS}

我在台灣坐UBER發現,很多司機都是20多歲,也很喜歡跟乘客請教職場意見,我就跟他們談到這個退休計算。跟很多人聊的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沒想到退休規劃,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有一點像無頭蒼蠅,要存多少、或多久都沒概念,跟我以前有一點像,反正盡量賺錢,一直到退休為止。

這樣其實很危險,因為如果都是憑感覺,存的夠不夠還真的不知道。萬一不夠的話,晚年會很悽慘,因為健保或國民年金以後在不在都還不一定。如果存太多了花不完,不趁年輕時能花趕快花(因為年紀大了吃不多也玩不動了),那不是更虧,最後都是幫小孩賺錢或變遺產稅交給國庫。

所以我會建議,一定要早點規劃,數字會說話。最不好的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聽天由命,也不管錢賺的夠不夠,就這樣一直盲目的做下去。如果真的現在薪水不夠,趁年輕時還有機會轉行,再多拼一下,或者甚至出國念書或打工辛苦幾年,才能達到目標。資產要如何投資,由於篇幅限制,以後再談。

我研究的另一個結論,就是存款目標達到後,退休這個名詞其實也不對,應該叫FI,或Financial Independence,財務獨立,就是到了上班已經不是為錢,也不需要靠薪水過日子的層次。像郭台銘講他自己,25-45歲是為錢財,45-65歲是為理想,65歲後是為興趣。只要是好好規劃,郭董行,我們也可以。

美國有一部電影,裡面的一段話講的真好(請看這段YouTube)

這跟我在美國聽了30年的一個廣播電台節目,MoneyTalk,裡面講的"Land of Critical Mass"的意思一樣。我發現我一些朋友也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上班都是為了興趣和夢想,每天沒有鬧鐘,睡到自然醒,自己當自己的老闆。如果能做好財務規劃,到達這一天其實也不難,那真是快逸人生,每天瀟灑過日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見自己喜歡見的人,多一些時間跟家人朋友一起,還可以做做公益,寫寫專欄,不是很好嗎。

作者簡介_楊應超

現任台灣異康Fintech集團及青新資本首席資深顧問。工作經歷包括巴克萊、花旗、及野村董事總經理及亞洲科技首席分析師;高盛、瑞士信貸、及法國巴黎銀行亞洲科技分析師;香港主板上市大洋集團財務長及獨立董事;陸資聯創集團財務長(後被美國上市Nasdaq亞信集團合併);IBM、EDS/HP、A.T. Kearney、Accenture、AT&T和Emerson Electric。

曾多次榮獲《美國機構投資者》、《倫敦金融時報》、《亞元雜誌》及《格林威治》排名亞洲及全球第一科技產業股票分析師。學歷: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