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升息不是代表銀行能加收利差、賺得更多嗎?的確是如此......但是近10年來的銀行早已不單靠利差在賺錢了。除了利差之外,它們的收益來源還靠許多跟利差無關的項目。像是銷售金融商品的手續費、信用卡費等等。下圖是美國銀行在2015年的年報:
可以看到利差帶來的營收(interest income)占了49,800(百萬美金),但是跟利息無關的營收(noninterest income)也不遑多讓,占了43,256(百萬美金)「利息營收」僅比「與利息無關的營收」多了15%。
而不只是美國銀行如此,全美市值最大的富國銀行也一樣,下圖是富國銀行在2015年的年報,利息營收是45,301(百萬美金),非利息營收卻也占到了40,756(百萬美金):
所以升息對銀行的整體營收來講,不一定是好事。
因為雖賺到利差,但是升息帶來的盤整、沉悶的股市走勢,卻會阻礙金融商品的銷售。(最好賣基金的時候就是大多頭!超好賣)
所以,反過來看另外一個問題:「降息對銀行股是壞事」囉?我們來看看過去幾波降息循環時,四大銀行股的表現。
首先,是1989到1994的降息循環(當時滙豐一樣還沒掛牌):
註:深藍色富國銀行、紅色花旗、淺藍色美國銀行、綠色大盤
圖片放大
可以看到,除了美國銀行與大盤貼近外,花旗與富國銀行都遠遠超越大盤。
1995到1999的降息循環呢?花旗集團遠遠超過大盤,富國銀行與大盤差不多,美國銀行則是弱於大盤:
註:深藍色富國銀行、紅色花旗、淺藍色美國銀行、綠色大盤、橘色滙豐
圖片放大
而2000年到2004年的降息循環這邊就不貼了,因為當時經歷了兩年多的科技泡沫化,大盤、每個類股都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