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
《公司的品格》一書。
還記得幾年前,有個人用股票質押向我父親借錢,後來股票跌破抵押值,那位先生也就不再還錢了,直到後來股票又漲回來了,他想要回股票,但我們要求他先把欠的錢還清,這位仁兄居然告上法院,指責我們侵占,讓我父親不禁感慨時代真的不同了,因為在他的年代,欠錢是一件羞恥的事,欠人家錢要想辦法趕快還,同樣的道理,他也從來不向銀行借錢,不管是買房子或是創立事業,在他的年代,勉強算的上「借錢」的是互助會,否則就是合夥合資,銀行的功能除了存錢,似乎沒有什麼其他的功能。
我父親代表的,是台灣老一輩的想法,他們多生於戰亂和幼年窮困的物資生活,所以他們珍惜每一分可以累積的財富,在工作上,他們喜歡選擇大公司或公家機構,因為這可以確保他們收入的穩定,他們相信,財富來自辛勤工作和不斷儲蓄的結果。在企業經營上,多數的老闆認為他們的收入來自公司盈餘的分紅,公司賺大錢,老闆和股東們,自然就賺錢,也因此,公司盈利是企業經營的最大目標,毛利太低或是賠錢的生意,基本上是不做的,王永慶就是這一代的企業代表。
到了第二代企業家,開始有點不同了,很多人領悟到股票的魅力,大家發現到股票這種標準化商品的好處,假如公司資本有1億股,那麼只要股票漲1元,從第一股一直到第一億股都是漲1元,那麼只要想辦法讓公司股價上漲,大股東的財富就可以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這比辛苦工作賺錢要來的容易多了,同樣的概念,也被應用到對員工的激勵計劃中,於是不難想像,在「想辦法讓股票漲」的前提下,許多公司開始政策轉向了,即使大砍毛利搶單也無所謂,反正只要營收增加,公司股價向上就可以了,因為,大家的財富都是來自股票的資本增益,而不是公司盈餘。
慢慢的,和多數的金融商品一樣,資本增益這件事對企業家又有了不同的作法,因為大家發現要靠股票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局限在讓自家公司股票上漲才能賺錢,於是:
1.很多公司利用自己對業界的熟悉,成立了投資公司。投資公司有很多好處,除了可以賺錢,還可以避稅、可以護盤。也因此大家開始看見很多上市公司,業外收益比本業更重要的奇怪現象。
2.分拆和轉投資:把公司賺錢的部門獨立成為一家公司,再扶助這家公司上市,這樣一來公司和大股東都可以坐收上市的利益。
當然,很多公司是沒有能力做到以上的,於是乎,有很多的投資銀行開始介入,隨著他們客戶「多角化」的愈來愈豐富,這些投資銀行也開始慢慢質變,他們不再只是過去單純的顧問諮詢或承銷的工作,他們從客戶中也可以得知一些消息,於是乾脆自己跳下來作投資方的角色,同時間,透過金融創新,他們也可以因應客戶需求創造商品,一方面是球員,一方面也是裁判,再配合上高桿杆的融資,這些投資銀行家和他們旗下員工每年都獲得驚人的財富。
也正因為愈來愈多人的財富形成歸因於投資市場,因此每當有個風吹草動,執政政府第一個作為就是降低利率,長時間的低利率造就出來龐大資金,但是和傳統不同的是,這些錢並沒有投入生產事業,理由很簡單,因為投資的獲益更高,回收更快,於是這些資金開始湧入了股票、房地產、商品或是特定國家貨幣,帶動了這些商品的上揚,這些東西的上漲,又讓更多的人也加入了這個遊戲,漸漸地,全世界都開始瀰漫在一種不勞而獲的心理。我們父執輩,甚至數百年來的諄諄告誡,財富來自辛勤工作,來自節儉累積,在今天看來都成了笑話。
為什麼要努力工作?工作那麼難找,老闆那麼刻薄,更何況抱著一份死薪水,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資產的增值,如果不想辦法從資本市場上賺錢,可能馬上就會淪為下流階級。因此,這個世界出現了許多顯學,「不要為錢工作,要讓錢為你工作」,這是約十年前,來自《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作者給大家的觀念,或是理財專員最愛說的,「人不理財,財不理人」,在在都提醒著我們,傳統那種抱著一份工作,努力向上等待升遷,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進而,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或是愈來愈多的企業投入了這種不是生產,只是單純從買進賣出賺取價差的工作之中。
大家都去投資,那麼誰要來生產?如果這個問題拿到歐美去問,應該得到的答案都是Asian。不難理解,因為歐美的GDP有很高的比例是來自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因此,當這波金融風暴來襲時(編按:本文撰於2010年7月),缺乏了製造業的支撐,歐美的失業率一直降不下來,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甚至是後繼的韓國和台灣,因為如果你拿一樣的問題去問這些地方的人,他們會告訴你:China。
但是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過度的資金湧入,加上現代大家都想賺QUICK MONEY,這些錢開始在中國各地炒股炒房,結果是房地產的炒作,從一線城市炒到二線,二線炒到三線,最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房價都出現了數倍的成長,而這些房地產價格的成長帶來了財富的幻覺,所有人都有了數百萬以至數億元的身價,這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某種程度解決了這個世界過度生產的問題,唯一的問題是,如我之前在「下一個波沫-中國」裡說的,萬一有一天房價股價不再大幅上漲時,那這些建構在幻覺的財富怎麼辦?
Anyway,目前全世界都籠罩在一種資產泡沫裡,當我們還在嘲弄著2~3年前華爾街的那群人是如何運用桿杆讓財富無限擴大,而終至無法收拾的地步時,很有趣的,多數人也正一步一歩走向華爾街當年的路,和我老爸的年代相比,今天有更多的人有著高額的負債(主要是房貸),也有更高比例的資產(或是財富)是和投資市場習習相關,換言之,只要投資市場表現暢旺,那麼民間消費馬上興盛,相反的,一旦投資市場逆轉或崩盤,很多人會緊縮消費,接下來,過去幾年的超高投資下帶來的生產過剩效應馬上浮現,於是工廠要關廠裁員,失業的員工再緊縮消費,形成了重重的惡性循環,於是政府再想辦法創造泡沫,好讓大家重新覺得自己「變得有錢了」,於是再度過度消費,來去化這些產能,這樣的例子,正是從2008到2010正在發生的事...
最近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到底會不會有二次經濟衰退?」大家的說法眾說紛紜,我個人的想法是很有可能也很不可能,把二種答案都說出來,倒不是我在模稜兩可,先說一下主流意見,「很不可能」的原因,因為世界景氣正在朝向復甦,目前指標看到的,只有指向未來可能走緩,而沒有急速下滑的可能,這也是大家看到多數經濟學者或是主事官員的看法。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目前經濟的復甦其實是建構在政府想要創造的「感覺」中,再加上投資市場有點過度反應經濟復甦了,因此一旦有些負面的因素發生,很容易造成投資市場的修正,也因為許多人的財富和這些投資市場習習相關,所以這樣的修正很快會反應在消費市場上,造成經濟的退縮。
至於個人投資者,我想值得高興的是,未來大家會看到各國政府愈來愈不太能容許投資市場下跌(這個遊戲似乎有點不太公平,是嗎?),因為投資市場的下修會馬上影響到經濟情況,但是也不用高興的太早,因為過去這種平均7~8年才會出現的空頭,未來出現的頻率應該會愈來愈短,而且力道應該會愈來愈大。今天政府變相鼓勵大家投入資本市場,看似「立意良善」,但其實等於埋下一顆未爆彈,很簡單的道理,不管是房市或股市,都不可能無限制上漲,而且當這些資產上揚到一定程度後,後面要再拉高的資金成本會愈來愈大,而當上升力道不足時,就是泡沫破裂的時候...這或許是很多埋怨目前存款利率過低,或已經想「積極投資」的人,應該要小心的。
作者簡介_Rus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