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西門町租金年年漲,美國街一帶因位置邊陲,租金相對低廉,成為形塑潮文化的潮牌店、街頭藝術工作者立足西門町的最後一塊堡壘。
圖片放大
這是西門町未來最大的隱憂之一,它,會否成為下一個香港?
這時,來自東南亞的觀光背包客們,拉著行李陸續離開,或是準備進住。已經被擠到核心外圍的個性小店還沒開門,但在各大路口的名產店早就大開店門做生意,讓大家試吃鳳梨酥跟牛軋糖。當地最熱門的小吃阿宗麵線沒變,還是只能讓大家站著吃,但當你拿起一碗麵線準備開動時會發現,對面的店家已經換成按摩店,門口招牌用日文與韓文寫著「一級棒」的推薦字樣。
西門町在轉變,先看租金漲幅就知道,跟當年的香港很像。
去年店租漲五成,在地特色恐消失
曾在香港任職的台灣房屋商仲部副總經理施光明觀察,從2003年開放陸客以來,陸客赴港人次從原本的67萬,暴增了45倍,「在八年間,租金就上漲了一倍。」
2013年,香港銅鑼灣的美珍香店面,奪下「全球最貴店面」第一名,折合每坪每月租金行情約新台幣32萬9千元,與現在全台店面租金最貴的東區美珍香相比,足足高出十倍,這讓香港有特色的茶餐廳、涼茶鋪漸漸消失。
鏡頭轉回台北西門町。台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創辦人鄭子靖說,西門町光是去年平均店租就漲了五成,許多老店被迫出走,西門町國際化後,下一個危機是「失去在地特色」。
其實已有很多店家,被洗出去。世新大學教授林富美直指,西門町是全台最獨特的商圈,cosplay、刺青及塗鴉等次文化皆在此孕育而生,「再光怪陸離的事情,在西門町都能被包容。」「真正的西門町精神,是從窄小的巷弄裡生長出來的,」鄭子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