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這是西門町未來最大的隱憂之一,它,會否成為下一個香港?

這時,來自東南亞的觀光背包客們,拉著行李陸續離開,或是準備進住。已經被擠到核心外圍的個性小店還沒開門,但在各大路口的名產店早就大開店門做生意,讓大家試吃鳳梨酥跟牛軋糖。當地最熱門的小吃阿宗麵線沒變,還是只能讓大家站著吃,但當你拿起一碗麵線準備開動時會發現,對面的店家已經換成按摩店,門口招牌用日文與韓文寫著「一級棒」的推薦字樣。

西門町在轉變,先看租金漲幅就知道,跟當年的香港很像。

去年店租漲五成,在地特色恐消失

曾在香港任職的台灣房屋商仲部副總經理施光明觀察,從2003年開放陸客以來,陸客赴港人次從原本的67萬,暴增了45倍,「在八年間,租金就上漲了一倍。」

2013年,香港銅鑼灣的美珍香店面,奪下「全球最貴店面」第一名,折合每坪每月租金行情約新台幣32萬9千元,與現在全台店面租金最貴的東區美珍香相比,足足高出十倍,這讓香港有特色的茶餐廳、涼茶鋪漸漸消失。

鏡頭轉回台北西門町。台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創辦人鄭子靖說,西門町光是去年平均店租就漲了五成,許多老店被迫出走,西門町國際化後,下一個危機是「失去在地特色」。

其實已有很多店家,被洗出去。世新大學教授林富美直指,西門町是全台最獨特的商圈,cosplay、刺青及塗鴉等次文化皆在此孕育而生,「再光怪陸離的事情,在西門町都能被包容。」「真正的西門町精神,是從窄小的巷弄裡生長出來的,」鄭子靖說。

鄭子靖以美國街為首的潮經濟舉例。這是西門町次文化的代表,當年開在西門町中心的漢中街租金低廉,讓年輕人有圓夢空間,但現在隨著店租逐年高漲,包含他開的小店也只好逐步退守至昆明街,去年更被迫出走至武昌街二段的現址,已被排擠至商圈的最外圍。

一名不願具名的潮牌店家坦言,快時尚、國際品牌進駐加上台灣潮流品牌的原創設計能量逐年低落,保守估計店家近三年的營收「平均至少衰退三成以上」。

「當媒體在報西門町多繁榮時,誰看得見大者恆大的排擠現象?」鄭子靖說。去年他的員工宿舍房東,在租約到期的最後一天,通知房租要調漲五成,讓他不得不放棄剛裝潢好的店面而搬遷,資金的淘汰效應越來越大。

小店擠到最外圍,求存各憑本事

退出戰場的還有五十年的老味道。位於峨眉街的老店「北平一條龍餃子館」,租金從每月25萬漲至35萬元,只得搬至二樓;成都路上經營近三十年的肯德基,是過去許多青少年的會面地點,也已悄悄熄燈。

現在,西門町最菁華地段,都是被快時尚與運動品牌業者占據。運動品牌New Balance在西門町設立亞洲旗艦店,店面坪數逾250坪,這也是該品牌在全亞洲最大的店面。

這個趨勢,短期內看來不會消失。

「台北東區的進程是香港化,而西門町的進程是東區化,長久來看,西門町店租行情持續看漲。」施光明認為,香港一級店面租金,介於每坪每月新台幣6萬元至10萬元之間,約高出台北市東區一級店面兩至三倍。相比之下,台灣的店租行情還是很便宜,在國際化的進程下,租金再創新高紀錄指日可待。

施光明指出,現在的西門町大多是外來人口,租賃店面做生意的店家至少在七成以上,老店如老天祿、鴨肉扁及成都楊桃冰,均為自有店面,所以才能無懼租金飆漲,持續在西門町飄香,讓老味道成為吸客特色。「如何讓遊客不是住完就去信義區逛街,要靠在地店家留下人潮。」鄭子靖說,如果連店家都走了,西門町的特色文化恐漸漸消失。

這是自由經濟的必然結果。對於國際品牌挾豐沛資金進駐,西門町徒步區街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洪明通是用正面角度看待,他認為,這將增加商圈客群的多元性,例如吸引上班族客群,傳統店家轉進巷弄,也能帶動周邊發展新商機,不見得是壞事。

不過,這確實考驗著小店家的應變與生存能耐。文前所提到的美國街潮牌店家,也有少數商家仍在成長,其解決之道是:持續投入經費舉辦活動,推原創設計商品,並快速擁抱網購市場。他們知道:若不想被取代,那就得讓自己走出去。

【延伸閱讀】最心酸》老店難生存,國際品牌卡位

原店家:誠品116
新進店家:H&M(預計6月)
月租金新行情:傳1,200萬元

原店家:阿曼TIT 大樓(1至5樓)
新進店家:韓國衣戀集團
月租金新行情:傳近1,000萬元

原店家:北平一條龍餃子館移至2樓營業
新進店家:洪師父冠軍牛肉麵
月租金新行情:35萬元

【延伸閱讀】最會漲》西門町店租 4年增143%

商圈:西門町
2015年租金行情(元/坪):1,500-36,500
4年漲幅(%):143

商圈:士林夜市
2015年租金行情(元/坪):5,000-20,000
4年漲幅(%):67

商圈:台中逢甲
2015年租金行情(元/坪):3,000-18,000
4年漲幅(%):50

商圈:忠孝SOGO
2015年租金行情(元/坪):67,00-26,000
4年漲幅(%):4

註:漲幅統計時間為2011年至2015年,此表為北中南主要商圈店面租金漲幅前4名

資料來源:有巢氏房屋、台灣房屋

整理:林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