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為什麼花10萬元上投資課也可以很值得?4個理由告訴你,投資老師不是吸血鬼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相反來說,與其去看那不代表未來表現的對帳單,試圖尋找比巴菲特還要神的投資績效,不如去看老師在市場上活了多久,試圖尋找那些能安然度過一個個股災與危機的人。也就是說,真正該學的,不是去控制你其實控制不了的報酬,而是去處理你其實可以處理的風險。但一個老師標榜他可以幫你賺一百萬,你可能願意花一萬元去上他的課,一個老師標榜他可以教你控管風險而減少一百萬損失,他的課你可能一百元都不願意花。這其實就是投資教學領域的問題,該學的沒人要學,不該學的一堆人要學;導致該教的沒人要教,不該教的一堆人教。

很多人說,投資老師的言行舉止有其利益衝突。

寫書被譏很好賺,但時薪比工讀生還低

有的投資名人可以被邀上節目,領一小時三千元的通告費。有人被邀請開專欄,領一字一元的稿費。有人被邀請寫書,一本書寫個八萬字、300元的定價賣個五千本已經算暢銷,創造出版市場150萬的產值,作者領個10%,也就是15萬版稅,換算時薪比工讀生還低,但是會被說很好賺。

我自己的經驗是上節目加寫專欄,大概是不夠知名,這些收入只佔每月所得一小部分。也許有人能天天上節目變成固定名嘴還賺了很多錢,但這樣的人又有幾個?其實有專業的人在本業上可以獲得更高收入,有投資的人一天資產隨行情波動也超過這些額外收入。會認為投資名人這個身分有很多「好處」,應該是不了解這個產業要有怎樣的努力與付出,又是得到怎樣的低廉的回報。

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正見錢眼開的人,不會只是上節目、寫專欄、出書,而是去接活動和代言。一場基金行銷活動的露臉,名氣大的人收入可抵寫一本書的版稅,還不用承擔寫書可能賣不好的風險。而像我這種專門在部落格罵基金、在專欄罵保單的人,基本上也就沒機會寫那種一篇萬元起跳的代言文章了。

收入多元化我不認為有什麼問題,巴菲特都會好好利用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投資人沒道理不能拿自己會的知識來賺本金。我認為要去思考的是任何一種收入所可能帶來的利益衝突。上節目、寫專欄或出書,幾乎都是講自己想講的話,憑自己的努力與天賦獲取報酬,其實天經地義。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