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連8年超過40%...你不知道的超賺行業:「工業電腦」是什麼?

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目前擔任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一般在分析公司 ROE 的時候,會認為 ROE >10% 就算是好公司、ROE >15% 就是優異的公司,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到:忽略景氣不佳的 2009 年,這三家 IPC 業者的 ROE 基本上年年都有 10% 左右的水準、而研華甚至有異常優異的 20%。由此可見,IPC 確實是一個「好行業」,雖然過去整體產業的成長性有限,但既有廠商也可以吃得滿飽的、也有足夠的競爭優勢讓新的競爭者不敢輕易地跨進來。

這主要的原因還是可以歸於 IPC 的「客製化」特性:每個 IPC 系統整合商,都會逐漸培養專精的領域、對應特定的顧客(甚至可以說一個 IPC 廠商=一個產業),也因此「業內互打免費」的情形並不會那麼嚴重;反過來說,新進入者沒有這些長期累積的產業經驗,也很難搶走轉換成本已經被墊得老高的顧客,即使是後來像是振樺電(8114.TT)、飛捷(6206.TT)以及樺漢(6414.TT)等 POS 業者被併入 IPC 產業的範疇,大家也是乖乖把自己的領域做到最好、還不致於產生大亂鬥的情況,而如果單一公司想要獲得成長動能,會選擇開發新的應用領域。

而這些因素加起來,讓 IPC 有著相對 PC 產業寬廣的護城河。

但 IPC 產業也是有它的限制:相對於 PC 產業在過去 20 年的蓬勃發展,IPC 的成長性相對較弱。主流 IPC 業者的商業模式如同前述,是以提供「系統整合」、「解決方案」來產生價值的,從產業需求面來看,這種面向 B2B 市場的業務很難像 B2C 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一樣,能推廣給為數眾多的消費大眾,況且也不是每一間工業都有能力負擔得起整套的解決方案;而從產業供給面來看,由於不需要那麼高端的科技技術、也少有新的競爭者膽敢闖入,缺乏業內競爭的另一面也讓相關的供應鏈變得不是那麼成熟。

這些限制都讓過去 IPC 產業的發展缺乏令人驚豔的火花。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