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因此,若能善用家庭會議的平台,以及好的溝通技巧,讓大家願意一起參與看護,或給予最大的幫助與支持,才能找出每個家庭適切的照護模式,以下心態與方法可供參考:
一、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初次面對爸媽生病,沒有明確的模式可供參考,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共同解決不斷冒出的各式問題。由於手足間狀況不同,遭逢照護的壓力難免會有情緒,因此,得時常注意自己的情緒問題,找出根源並加以解決,尋求幫助而非逞強,才能蓄積長期抗戰的體力。
二、試著發揮同理心:溝通時避免以罪惡感懲罰對方,因為罪惡感除了讓人不舒服,產生逃避、不願合作的防禦心,更會變成交相指責、毫無交集的惡性循環。此時不妨試著理解手足間那些負面行為,其背後真正的恐懼、痛苦或需要,以同理心引導他們加入或支持照護的工作。
三、通盤考量責任分配:需統整整個家庭,包括每個人的經濟條件、專長、人際等資源,重新思考每個人應該擔負的角色,而非推給單身、長子女,拘泥在成長過程中的舊角色上。
四、讓成員充分了解狀況:定期將醫生、照護、社工人員對父母病情的評估與建議,讓所有兄弟姐妹充分明瞭,並避免只聽父母或家庭成員中的一面之詞,以做為討論與判斷的參考。
五、完全信任:對致力照顧父母的手足應給予支持和信任,不妄加批評和指責。若有需要,要盡力幫助。若有不同的意見,一定要共同商討,達成共識,避免傷害親情。
六、專注照顧而非討好:照顧父母時,應清楚自己的能力,盡心達成醫生囑咐就好,不要替自己設定難以達到的目標,否則長期處於自責或討好的情況,容易讓自己憂鬱,也會因情緒不穩傷害了生病的父母。
七、邀請專家參與:父母的健康狀況與照護的需求,有時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判斷,若手足之間只憑父母的感覺,或是人云亦云的說法,常會誤判或各執一辭。因此,邀請專家參與討論,或是蒐集專業的分析再做判斷,才能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3、家庭會議的法律效果
親屬會議可以算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家庭會議,其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用來監督監護人、監督無人承認繼承的遺產管理人、處理關於遺產的各種事項,以及其他親屬繼承的相關事項。
其中,依照民法,親屬會議的成員為5人,且有資格上的限定,依序分別為受監護者的「直系血親尊親屬」「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尊親屬」「四親等內之同輩血親」。同一順序時,以親等近者為先。同親等時,以住在一起的為先,沒有住在一起的,以年長者為先。若會員不能出席時,由接序的親屬遞補。
至於此會議的決議成立條件,必須要有三個以上的成員出席,半數以上的人同意才行。另外,需注意的是監護人、未成年人、受監護宣告者,與所討論的事件有個人利害關係者,皆不能參與決議。
不過,考量過往依賴親屬會議決議,已難符合實際的需求,加上現有社會型態的改變,親屬會議召開變得困難,因此,最新的條文已修正為:依法應經親屬會議處理的事項,若因成員不足或其他因素,難以召開親屬會議時,有權召集會議者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得提出聲請,改由法院處理相關事宜。
書籍簡介
書名: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作者:康哲偉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5/10/26
作者簡介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