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今年11月10日,金融穩定委員會針對全球前三十大銀行公布新規定。我們知道對大部分人來說,光看到「金融穩定委員會」幾個字就想睡了。但事實上,每個人這輩子都得跟銀行打交道,沒人能跟銀行撇清關係,所以還是需要了解來龍去脈。
首先,「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是什麼?
它是2009年繼承「金融穩定論壇」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有24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就是讓國際金融機構能夠穩定,不要再重蹈金融海嘯的覆轍。
目前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英國央行總裁-卡尼(Mark Carney),這個委員會為了讓金融機構更穩定,這次規定全球前30家大型銀行,在2022年以前,必須另外發債籌措資金,才能承受未知的風險。籌措資金的金額是風險加權資產的16%。
什麼叫做「風險加權資產」?
就是把每類資產依風險高低配上不同的加權系數。持有的資產風險越高,加權權重越大;風險越低,加權權重越小。所以銀行持有的資產風險越大,需要籌措的資金就越多。但是,資產風險越大,收益自然就越高 (就像高收益債券);風險越小,收益就越低 (就像美國國庫券)。
而金融海嘯之前銀行就是持有太多高風險資產,賺錢時銀行爽爽賺紅利獎金,出事快倒閉,卻要美國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來幫忙,而美國政府卻還不能不幫!
所以,這回委員會的規定,就是不想再讓納稅人埋單,讓本來就享有銀行利益的「股東和債主」們來承受風險。要享有高收益?可以~那就多發些債券籌錢;不想發債籌錢?可以~那高風險資產就持有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