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換言之,鋼鐵業的不景氣,不光衝擊了台灣十二萬人就業,還重傷了超過一百萬人的血汗錢。
鋼鐵業唯一比雙D慘業好的是,負債規模相對小。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鋼鐵業在台灣各銀行的總舉債金額不如當初雙D慘業多,借款最多的前兩大就是中鋼和義集團。其中又以中鋼金額最多,到今年六月底為止,負債總額為新台幣三千五百七十五億元;義集團中則以燁輝最多,金額也僅四百五十多億,其他家都在數百億到數十億元的規模。
就融資風險角度而言,不論是從資本公積與財務槓桿來看,中鋼和義集團都沒有值得擔憂的,至於其他小廠由於經歷過兩波不景氣(編按: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和二○○八年金融海嘯)的洗禮,各公司負債比率都大幅下降,包括豐興、盛餘連三成都不到,未來將不會出現當初雙D慘業因為總債務衝破一兆,綁架銀行團強迫紓困的道德風險困境。
但鋼鐵業接下來就會出現許多殭屍企業,因為獲利不夠支付稅款和利息、營運支出,只能不斷跟銀行團借新還舊,維持現金流量而不被抽銀根;而銀行團也因資金爛頭寸過多,在確保債權和支持政府政策的前提下配合演出。
後市:三利空短期沒起色
雖然沒有面臨記憶體產業的倒閉風險,但就這波鋼鐵業不景氣的成因來看,景氣春天還在遙遠不可知之處。
首先,是中國鋼鐵業流血輸出的態勢,並沒有改變,目前中國鋼材銷售結算價不到人民幣一.六元/斤(編按:五百公克),等於比白菜還便宜。中國鞍鋼集團董事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張廣寧形容,當前的中國鋼鐵業,不僅是「冬天」,更是「冰凍期」,但最冷的日子還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