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不旺,零售業績連六個月衰退》香港黃金週現場,直擊消失的中國大媽

過去精品店排隊人潮少說三、四列,現在三、四人就算好的了, 陸客退潮,業績跟著重傷,雞蛋別放同一籃子這學問,台灣學會了嗎?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台灣借鏡香港一堂課:
服務別再依賴單一客源

零售業雖只占香港經濟六%,但市況冷熱的感受最直接,也最影響信心。十幾年來,香港人用矛盾的心態依賴著陸客,「愛陸客的錢,討厭陸客的人」。如今景氣反轉,他們怎麼想?

「食得鹹魚抵得渴」,從事信貸評級的Rock用這句香港俗諺,來解釋香港人對於「成也中國、敗也中國」的心態。意思是想要吃鹹魚,就要做好口乾舌燥的準備,要耐得住渴。

「以前香港不是這麼依賴國內(港人稱中國大陸為國內),外國人很愛來的,世界是圓的,等一段時間外國人就會回來,」中原地產資深客戶經理柳志明說,包括房價、租金、零售,「調整一下是好的,現在(房租)太貴,去哪賺這麼多錢?平均一點較健康。」

香港知名地產投資部落客鍾學良也說,像旺角登打士街,以前都是賣化妝品的,現在新增很多餐廳,十多年前這條街上就都是餐廳,因店租太貴才讓給化妝品店,「現在又回到以前的樣子,一個循環啊!」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表示,香港太依賴單一種旅客,服務都朝陸客傾斜、失去多元性,物極必反,是個教訓,考驗香港的經濟調整活力有多強。

他指出,除了工廈創業潮,香港在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方面,也興起創業氣氛,甚至不少東南歐、俄羅斯的人因家鄉不景氣,來到東西文化交會的香港開店,「有一點回到九七(回歸中國)之前,那種國際都會的樣子。」

這股新創業潮,目前還遠遠抵不過陸客退潮的衝擊。香港人如何度過調整期,關鍵或許就如梁裕昌所言,「香港(的問題)不是過度依賴中國,有中國為什麼不依賴呢?重點在你依賴之後,有沒有把賺的錢投入到其他不依賴的地方?」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