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二○一四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對進口奶粉規定,未經過註冊的外國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得進口,當時只有四十一家生產商拿到了進入中國的入場券,連日本和美國廠商都被迫暫時缺席,任何廠商想要進入中國銷售,就必須在中國生產,或是由名單中核准的生產商供貨。
如此一來,就降低大批海外代購及海外小規模代工廠供應,同時杜絕國外仿製大品牌奶粉流入中國,等於最後在中國市場內,都會是國外大企業生產的,雜牌、小品牌奶粉會被擋在海關之外,代工廠規模小、配方研發能力不夠者,將面臨被淘汰風險。
以國家來看,雖然紐西蘭仍是通過註冊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但因為紐西蘭當地奶粉生產企業就高達一百五十多家,目前還有一半沒拿到許可證,因此,就有乳品同業曾經預估,紐西蘭現有一百多個奶粉品牌,恐怕有五成再也無法賣到中國了,而這就是紐西蘭出口衰退的主因。
但這過程還有一些插曲,因為二○一三年曾爆出,紐西蘭最大乳品出口商恆天然(Fonterra)產品被驗出疑似肉毒桿菌,紐國政府下重手處罰恆天然紐幣三百萬元,並且全面回收外銷的嬰兒配方奶,中國也暫時禁止紐西蘭奶粉進口,所幸後續檢驗發現該病菌跟肉毒桿菌無關。
源頭》中國救本土奶業
砸一千五百億推產業重組
除了限制進口,中國也已經開始扶植自己的奶粉「紅色供應鏈」。
《彭博》新聞指出,其實這就是中國奶粉市場的進口替代效應,中國去年牛奶產量提高了三百萬噸,大力提振了國內供應,就是為了走出那一年悲慘的記憶。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乳業史上最黑暗的時間,就是二○○八年發生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廠商以做假方式通過蛋白質含量測試,事件爆發後嚴重衝擊中國乳品製造商銷售逾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