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生技股崩盤的元兇,竟然是「證交所」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其實更早被人詬病之處還包括警示制度、全額交割制度,許多股票因為波動太大,而被交易所列為警示,但越是警示股票越飆,道理何在?因為這套制度剛好被有心人士拿來炒作之用,因為資訊不對稱,所以股價會先反應,當波動過大被警示反而意味有未知的利多或利空,這種市場心理學,是那些證交所政策規劃者所未曾體悟的。

證交所該做的,不是透過表面規範來限制交易行為,因為這樣只會創造更多不公平性,證交所與金管會應該做的是提高不公平交易行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讓這個代價遠超過交易利潤,在台灣內線交易要被定罪機率對比美國,簡直是天壤之別,更不用說實際執行者寥寥無幾。

例如幾個台灣內線交易的案例(來源

1.捷普購併綠點案:本案在擔任綠點公司的董事的普訊創投代表人獲知消息後向董事長報告這條資訊,普訊董事長柯文昌下指令要求旗下公司買進綠點股票2千多萬股,待合併案成型後再高價拋出,獲利4億多。本案近期宣判柯無罪,而綠點老闆特助用家人名義買股, 獲利200多萬,法官唸其有悔意,令繳出不法所得後,緩刑四年。本案從2006年一直到2012年進行到二審。

2.飛信併頎邦:副總鄭明山夫婦內親友帳戶先行買進獲利200多萬,法官唸其有悔意,令繳出不法所得,向國庫捐款130萬後,緩刑2年。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