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中國沒有服務業商機」一文:若無製造業,服務業也難活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表面看,這組數字好像顯示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重大突破,但如果仔細剖析,不難發現只有銀行業大唱獨角戲,銀行業占服務業500強的企業家數比重為7.8%,但其創造的利潤卻占服務業500強利潤總量的67.5%。換言之,中國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用僅有的39家企業,即不足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利潤。

而當中國這一年來連續多次出現錢荒和房地產公司倒債消息,中國銀行業獲利能否持續早已劃上問號,而當資金都集中在房地產之際,使得製造業缺乏現金周轉,又能有多少產出。當中國製造業走弱,服務業指數自然也難逃同步下跌的命運。

圖:HSBC中國服務業ISM指數 (HSBC China Services PMI)
圖片放大

當然,這是從總體面看,但個別產業確有因供需或市場利基而有其好壞,但對中國市場抱著「人多好辦事」的想法,是一種過度天真的一廂情願。

支持中國必定轉型成功者,多半認為中國「城鎮化」將不斷造成中產階級產生,是未來成長引擎。但請這些支持論者回想台灣在80-90年代間,各縣市不斷實施土地重劃,那個充滿工地秀的年代,那個台商不斷外移到中國、東南亞的年代,台灣也號稱邁向服務業經濟至今,對照剛出爐的消息,如薪資創十幾年新低、房價所得比位居全球TOP 5,台北居大不易,中南部不易居(因為無工作機會),這些現象背後隱含的是GDP持續成長中,民眾實質收入不斷下滑的事實,因為沒有製造業機會時,大批失業潮只會拉低服務業薪資,並不會因為服務業轉型而享受高薪。

全球唯一成功的轉型例子大概就是美國,當美國製造業從1980年開始逐年移出美國後,美國不斷發展出新的服務業和更多[賭場](如衍生性商品),但同時又繼續在製造業上創造新的產業鏈,並且位居最上游,轉取研發、授權與品牌三大金流,但如今的中國具備這樣的條件嗎?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