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來源:401(K) 2013@flickr, CC BY-SA 2.0
圖片放大
過去寫專欄常收到讀者來信,詢問很多投資的問題,其中有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
「畢大,請問我現在存款只有10萬元,也適合投資美股嗎?我也能大賺嗎?這波美股好像一直漲,很厲害。」
其實坊間的「定時定額3000元買基金」這招,除非你買的是被動式基金(ETF),要不然高昂的交易成本很容易就吃掉了你的利潤,況且如果你還會因為基金的漲跌起伏影響心情,甚至影響工作表現,那更得不償失。
雖然我們知道投資越早開始越好,可以更早累積複利的效果,但是換個方式說,大多數的人還是靠本業+投資,才會得到財富自由,所以個人專業還是非常重要。
年輕人在資本還不雄厚的情況下,每個月從薪水中紮紮實實存起來的錢,才是擴充帳戶最快的方法。因為拿去作股票、期貨不會每個月穩贏...
或許年輕人的科技網路相關知識比上一代好上許多,但是節儉的榜樣還是應該可以學習一下。
畢德歐夫曾遇過幾個科技業的年輕人,年收入超過百萬,但工作五年卻存不到人生第一桶金。(不知道現在第一桶金定義還是100萬嗎?)
也有認識每個月薪水不到3萬元的小職員,工作四年就存了超過百萬,近而分散一些資金到股市,也確實這幾年有搭上了順風車。順利的累積了相當的財富。
機會不會總是在你身邊,只有準備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
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其實不多
每個月唱歌兩次應該不過份吧?
每個月發薪水買幾件新衣服應該還好吧?
一個星期看一場電影,會很多嗎?
手機用了兩年覺得不夠快,再換一支應該合理吧?
每年出國玩兩次覺得是基本必備的?
相信周遭一定有朋友講過類似的話,是對,也是錯,因為有人一件衣服就是穿了5年還沒丟;也有人手機用了4年還沒換;也有人覺得唱歌喝酒很多錢,於是改去公園跑步;也有人工作了10年才第一次出國旅遊。
這些消費情況真的沒有什麼對錯,關鍵在於:「你擁有什麼樣的經濟力來支撐這樣的消費習慣?」
如果沒有富爸爸、富媽媽,「你想要留下些什麼給10年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