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2.美國平均354人有1人是保險業務,但是台灣每74人就有1人是保險業務,事實上是台灣的保險業門檻太低,保險業為了透過業務員的人脈進行銷售,而吸納了過多的人力,造成其他產業勞動力的損失。如果台灣的保險業務員比例能調整成跟美國一樣,人數會從目前的31萬人降為6.5萬人,短期內或許會造成失業,但是卻也是去蕪存菁,也為勞動人口開始下降的台灣減緩衝擊。
3.要揭露的只是單一張保單的佣金,而不是業務個人的總收入,況且那些業績好的業務其實是認為,佣金收入高是一種榮譽而非隱私,所以其實報章媒體都可以看到有哪位業務收入百萬、千萬。
4.佣金是保險業務員的主要收入來源,有服務就應該有相對應的收入,但是即使沒有揭露佣金,也有一些奧客保戶會不合理的要求退佣。只是,只有保戶要求嗎?其實也有很多業務員在招攬的時候會主動用保費打折的名義,提出退佣來搶客戶,但這已經違反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了。
5.客戶如果不在乎銷售者賺了多少錢,那麼揭露佣金就不會影響到保戶是否要購買了不是嗎?
其實佣金的揭露,也有利推動佣金的平準化(每年的佣金率一致)。目前保險公司為了可以賣出更多的保單,所以第一年的附加保費收入幾乎都當成佣金發給業務了,但是第二年之後,業務員能領到的佣金相對來說就少得可憐,這樣的佣金結構會造成業務員出現一些惡劣的銷售行為,像是舊保單不服務,只有簽新保單有熱忱,辦理賠就不見人影,甚至是謊稱新保單的條件比較好,要保戶解約改買新保單,造成保戶的損失。